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进沂蒙山 作家看临沂”文学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登

临沂日报 2017-09-15 12:09 大字

◆邱华栋

莫言在三十三届博研班的致辞中说,我想给予我的师弟师妹的话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还要写作,那是因为文学史是由很多新人的形象连续推动过来的,比如说《史记》笔下的刘邦项羽虽然是历史人物,但在文学范畴是新人,《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也是新人,我们山东作家写的《聊斋志异》里面的狐狸精也是新人,我们在座的各位的使命就是在新的时代下,写出新人。时代在变,作家的使命就是写出新人。我们几位评委就是希望在这个“银雀”文学奖中,发现这种能写出新人的作品。

◆陈东捷

很高兴来参加这个活动,我是山东老乡,菏泽人。原来大家印象中临沂就是革命老区,是比较落后的地方,这次来一看,临沂真的是建设得太好了,城市建设很有气象,文脉的东西,不管你写不写都在这个地方。

《临沂日报》的副刊,一个地市级报纸的副刊可以做这么一个大型的活动,很难得。现在这样做的比较少了,上世纪80年代比较多,当年的报纸副刊是很好的平台,对文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还有童星民营企业家姜自健校长,他本身就是一位作家,他在他的教育里面按照文学的理念来资助这样的活动,有很好的氛围。

我们到很多地方都是这样,这个作者我们不熟悉,今天不熟悉,突然哪一天就特别熟悉。一个作家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一个陌生的面孔,成为各种杂志出版社互相追逐的对象。

◆汪惠仁

中国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文选传统,这个传统不是缥缈,落实到文字就有无数的编辑存在。

关于散文类,近几年有几种声音出来,第一种声音,就是强调中国故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促新这样一种说法。对于这个问题,写作者的价值就是不要亲密地加入某一种合唱,而是要有自己的甄别力。人在写作上要想有所成就的话,就必须有一个反思的能力,当写作者把话语变成文本的时候,就获得了再一次看清自己的机会。“我”这个概念,我作为一个鲜明的形象让世界知道,这是作家艺术家的一个艺术追求,但是在“我”字之下,还有一个较量,真正的实现“我”字,这个“我”字还有一个反对自己的声音。

◆徐则臣

在座的各位,我不敢说所有的作品我都看过,但是通过“银雀”副刊等各种途径,长篇短篇,我大部分都看过。

我小时候在山东待过很多年,大家的作品里面,体现的那种风情也是我特别熟悉的。

我想说几个问题,简单地说一下,做了很多年的编辑,对文字的确有自己的思考,写了很多年,都是老运动员,没有经验,起码也有一点教训,所以我就谈谈,针对各位的写作,我想提几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临沂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诗歌群体,据我所知,在临沂写小说写散文的人并不比写诗歌的人少,为什么诗歌在全国有那么大的影响,一提山东,大家都知道临沂给山东的文学长了脸,诗歌写得很好,而小说和散文相对来说比较弱一些。首先一个问题是我们在跟谁对话。有的人说传统,传统这个东西很奇怪,看不见摸不着。我在南师大念大学时,就觉得有很多作家跟你的生活特别近,比如毕飞宇都在操场上踢球。有一次,韩东和朱文去我们教室讲课。这样一些作家,你会觉得文学就在你的身边,你在写的时候,你潜意识里会想着你在跟谁对话,你在跟谁对话其实决定了你的写作水平。如果你想着你写的这个东西,毕飞宇会怎么看,他们的作品里面会怎么写这个城市,你在跟他们对话,你会不停地鞭策自己,你写的东西就会好,你的格局决定了你的写作水平。其实传统就是这么形成的,就是一个看着一个,抱团取暖,就看你抱的是谁。文学形成一个传统,会变成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另一个问题就是,以什么样的眼光看问题。见多才能识广,有比较才有鉴别。写作的时候,你要有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眼光。经常会有小城的作者说,我就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一个小城市,他也很着急。鲁迅的《狂人日记》借鉴了很多俄罗斯文学。鲁迅在写小说的时候,他不仅是一个绍兴人,不仅是一个中国人,他是以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眼光在写作。不论我们的眼光有多强,多有洞察力,看一个事物,永远都是局部,当你用几种眼光的时候,你就能看到很多面。

我们在艺术上,思想上,在看世界的这样一个别致的眼光上,我们能不能不停地刷新自己,有什么动力才能让自己不断地自我更新,你用哪一种眼光去看,是一个人的眼光还是十个人的眼光、一亿个人的眼光,看一个问题是不一样的。

生活很重要,但肯定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眼光,这个眼光可能是技术,经验,肯定有这么一个东西,就像催化剂一样,让整个的物质发生变化。

这种眼光我们如何获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是获得眼光的方法。什么是好的作品,就是每次读都有所得,这样的才是好的作品。要想写好的作品,就要把自己一个人变成一群人,把一个国家的人变成多个国家的人。

◆邰筐

“银雀”文学奖在临沂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奖,对大家都非常重要。年轻人要想把诗歌写得好,先要有一个强大的群体,但同时也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比如轩辕轼轲,他对中国的口语诗有改良,文本具有独特性;江非追求诗歌的精神向度,对诗歌语言有清洗和重构;我本人则更加重视对世态万象下人的苦闷迷惘彷徨等精神状态的关照。一个群体要有生命力,先形成一种气势,然后还是要靠作品说话。然后就是眼界,要一直学习,提高自己。一个人写到最后能写成什么样子,对文学的认识特别重要。

图:小说家、诗人、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邱华栋

图: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散文》杂志主编、新百花散文书系总策划 汪惠仁

图:鲁迅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徐则臣

图:诗人、《方圆》杂志主编助理、《简》执行主编 邰筐

图:《十月》杂志主编 陈东捷

新闻推荐

临沂市商业学校2017级新生顺利入学

9月的临沂市商业学校装扮一新,1000余名2017级新生在家长的陪同下陆续到校报到,他们将在这里开启职业人生新篇章。为了使报到工作有序进行,该校召开迎新工作会议,部署迎新任务,明确了工作要求。老师和...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