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埠镇下东门村 沐浴在合作社发展的春风里

临沂日报 2022-01-25 21:12 大字

沂蒙腊月,天寒地冻。梓河岸边的蒙阴县坦埠镇下东门村众鑫达蔬菜种植合作社却是一派热闹景象:大棚外,车来车往,一筐筐顶花带刺的黄瓜正在过秤装车,发往临沂、泰安等地蔬菜批发市场;大棚内,菜农们在忙碌地采摘黄瓜,与棚外寒冷天气相比,这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公纪云的自豪

公纪云是下东门村村民,今年49岁。一大早,她就跑到自家的5亩黄瓜棚里忙活开了。冬暖大棚黄瓜23天成瓜,已经栽植50多天,正是黄瓜的盛产期。她这5亩地的黄瓜棚,一天就要采摘黄瓜750余公斤。

丈夫在外打工,棚内所有的活儿全靠她一个人。明亮的阳光带着暖意,透过绿莹莹的瓜秧照在她满是露水和汗水的脸上。看着一筐筐满满的收获,她抑制不住满怀的喜悦:“俺这个大棚占地面积有5亩,刚开始建棚种菜时,俺对象就说,‘你一个女人家,好好种好家里的那几亩粮田,种点玉米、花生,就不错了!种大棚那玩意儿,一个大老爷们都管不好,更何况你一个女人家!’他忘记了俺有合作社,有领办合作社的党支部。俺这5亩黄瓜,秋冬一茬,早春一茬,满打满算,少说产量也在10万公斤,论挣钱,比他在外面东跑西颠还要多。”

无独有偶,与公纪云相似的还有公爱玲等6名妇女,她们在家一年种植蔬菜的收入,都不比在外打工的丈夫挣钱少。她们说:“在俺村党支部领办的众鑫达蔬菜种植合作社,化肥、农药、种苗、地膜全由合作社代购送到棚里,党员技术员进棚指导,商家来地头收购,从种植、管理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党员跟踪服务。说到底,俺们管棚种菜,就是给自己打工。”

阚积宁的经济账

目前,下东门村共流转土地240余亩,投资6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大棚50余个,有56户村民依靠种植大棚蔬菜增收致富。村民阚积宁就是其中一个。

这几年,阚积宁通过加入村里的合作社种植了两个5亩的冬暖式大棚,主要以种植黄瓜为主。阚积宁的大棚早春与秋冬两茬种植黄瓜,两个棚一年可收获黄瓜15万公斤,这几年蔬菜价格一直走俏,按平均3元/公斤的价格,年收入就达到45万元,除去种子、肥料、种苗、棚膜、棚体维修等费用,每年净收入30万元左右。今年阚积宁刚买了一辆价值16万元的轿车。他同样将富裕的“功劳”归于村党支部:“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土地入股,将分散的零星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实行统一调整土地、统一引进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标准管理、统一物资采购、统一市场销售‘六统一’管理,化肥、农药、种苗等由村里统一购进,大大降低了社员的生产成本。在市场销售上,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外销,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现在,我们合作社的蔬菜,不愁种、不愁卖,收入稳定,这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分不开的。”

目前,阚积宁熟练掌握了灯光杀虫、温度自控等技术,并且向其他菜农推广,已经成了合作社中学用科技的带头人。

阚积玉心中的“合作树”

“是党组织的水,浇活浇大了‘合作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众鑫达合作社社长,60岁的阚积玉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党支部服务功能更具体、更细化。以前村里的事务一大堆,合作社的事情由合作社成员自理。现在则不同了,党员带头加入合作社、带头流转土地、带头种植新品种、带头推广新技术,有效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据阚积玉介绍,他们以“合作社+基地”为主体,扩大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加快土地流转,配套完善大棚节水、电力设施;以“合作社+党建”为职能,提升了党支部服务水平。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解决了农村经济合作社在土地、资金、技术、服务、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聚集市场要素,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硬核”实力;统筹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了实惠。张明亮

新闻推荐

高都镇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

蒙阴讯为确保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温暖、安全过冬,高都镇开展了“冬日送温暖,安全迎元旦”志愿服务活动,身穿红马甲...

蒙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