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民主治村 和谐兴村 乡村治理的“蒙河探索”(上)
葡萄吐绿,桃花绽放,蒙河绕村,红瓦白墙,如诗如画……明媚春光里,走进蒙阴县垛庄镇蒙河村,处处感受到“清歌小院四时花,美丽乡村是我家”,呈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近年来,蒙河村通过民主治村、和谐兴村,实现了干群团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村庄巨变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乡村治理之道。
党建就是凝聚力
“开春了,天暖了,种好小菜园大家得赶紧动起来。今天咱们议议菜园浇地,准备用什么方式把浇地这个问题解决了……”
中午1点正是大家休息的时间,蒙河村党支部书记彭长江在举行的党建活动日上,对村民关心的问题提出商议。
“埋上管子,留上笼头,个人用管子能浇一大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到半小时时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彭长江说,今天来开会的都是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
在彭长江的笔记本上,每次党建活动日都记录得一清二楚,凡涉及全村发展和大多数村民利益的事情,均由村民议事会讨论研究决定。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蒙河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行了阳光议事、集体学习、志愿服务三位一体的“党建活动日”制度,通过听取群众“逆耳言”,用好村民“金点子”,围绕“村民如何管理、村庄如何治理、产业如何发展”充分听取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形成了“支部引路、群众致富”的明晰思路。
“村民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为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围绕“学党章上党课、抓制度强队伍、带作风树正气”,在彭长江的带领下,全村每名党员胸前佩戴党徽,党员家的门牌上公开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有效激发了党员参与乡村治理、开展为民服务的积极性。“挂的是牌子,亮的是身份,行的是责任。”彭长江这样说。
几年来,广大党员在农田水利设施、户户通硬化等项目建设中累计义务出工3000多个,靠实干实绩赢得了民心、凝聚了合力,形成了支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大家一起干的干事创业氛围。
村规民约促自治
“宅边院外不准乱堆放,菜园大田不能栽杨树”“矛盾纠纷要协商,不要一时图逞强”……
在蒙河村广场、在村民家中的茶几案头,随时可见村里的村规民约。蒙河村短短的6条村规民约,凝聚着全体村民对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的共识。
民约虽简,来自群众。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先是在村户进行宣传动员,组织村民参与讨论,将村民反映集中、要求迫切、形成共识的事情,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规范村民言行的约束力。
前几年,农田裁植杨树成了一股风。如何破解这道难题?让村民自立规矩、划出底线,就是一把有效的钥匙。
为此,村干部手拿盖着村委会公章的票纸,走村串巷,分头发送到全村168户群众手中,考虑三天后,每户出一名代表集中到村委大院,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经过公开唱票统计,161票反对在农田里栽植杨树,只有7票赞成。根据群众意见和表决结果,村“两委”研究决定把农田划分成种粮区、丰产林栽植区、经济林栽植区,功能区分,专区专用。现在全村新发展的150亩杨树丰产林都整齐划一地栽植在固定区域。
“村规民约还要经过合法性审查,张榜公示内容后,村民表决承诺,村里公示实施。”蒙河村村干部介绍,现在村民都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对村规民约坚持三年修改一次,及时增加新条款,删减过期内容。
村民张学相认为,村规民约是他们的“小宪法”,条条都和大家的生产生活相联系,容易记,好实行,所以都会自觉遵守。
现在蒙河村全体村民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公共规则,治村有了章法,理事有了制度,也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和投身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这几年,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解决了群众关心的修路、吃水等8件难题。张圣虎 匡秀福
新闻推荐
本报3月14日讯(记者李晖)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是“信用让消费者更放心”,可以说,信用是扎紧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
蒙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