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北楼村:大棚多元产业兴 致富路上日子红

临沂日报 2019-02-18 09:06 大字

蒙阴讯 又到草莓采摘季,旧寨乡北楼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白色、红色的草莓花在冬日大棚里开得正艳,一颗颗新鲜草莓,让人垂涎欲滴,客商和游人络绎不绝。

以前,北楼村靠着传统的蜜桃种植,村民每年人均都能有个七八千元的收入,村集体靠着承包地,也能收入几万元,村里过着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日子。2011年,一直在外经商的宋汉相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就琢磨着怎么样带领群众致富、怎么样去推动村庄发展。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让老百姓挣到钱,让村集体增加收入。”宋汉相说。

新农村要有新产业,但想要发展产业谈何容易?村里一没有资金,二没有资源,拿什么去发展?为了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宋汉相多方考察,决定把村里的几十亩低洼地利用起来,种植果树、蔬菜大棚,发展现代农业。这一想法提出来后,村民担心没经验,赔了钱,没有人愿意承包大棚,这让村“两委”一度想打退堂鼓。但经商多年的宋汉相却有着自己的盘算,村里没有人愿意承包,他就跑到外地去找合作伙伴。

功夫不负有心人。宋汉相终于与沂水县一名种植大樱桃的老板达成了合作共识,建起了17个大棚。满怀兴奋的宋汉相立即开始找合作伙伴种植樱桃,但这时合作伙伴却突然变卦,给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村民没有人愿意承包,合作伙伴又变了卦,看着投资几十万元建好的大棚,宋汉相急得团团转。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宋汉相知道,如果半途而废,那以后的工作就没法开展了。他硬着头皮继续往前闯,到处考察项目。几经周折,最终他决定试种鲜花。

“为了用好这些大棚,我跑遍了能去的所有地方,发现鲜花种植是订单业务,庄户人赔不了钱,管理也比较粗放,村民容易接受,于是我们就决定试种一部分鲜花。”宋汉相介绍。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宋汉相种植了9个大棚的非洲菊。没想到,8月份种上的,10月份就开花了,算下来,一个大棚收入近6万元。看到了效益,17个大棚很快就承包到了村民手中,这让宋汉相一直悬着的心落了地。

在非洲菊的基础上,宋汉相又带领村民开始种植草莓、葡萄、西红柿、火龙果等十几种高效益品种,高标准大棚也由17个扩展到了39个。现在的北楼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棚种植村、农家乐旅游村,这里的葡萄、火龙果、草莓、非洲菊、蔬菜供不应求,每逢果品成熟时,采摘园里游人如织、应接不暇。2018年,北楼村党组织被评选为全县五星级党组织,宋汉相也被市委组织部评为“沂蒙乡村振兴好支书”。

“现在大棚种植初具规模,靠农民自己单打独斗已行不通了。为此,我们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跑市场、统一销售,效益自然提升了很多。同时,我们还通过提供服务,收取服务费,集体收入也有了很大的增加。”宋汉相说。

土地的效益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也翻了番。2017年11月,宋汉相又用这些集体收入,依托现有大棚,成立了迎仙桥儿童欢乐采摘园,吸引周边游客前来采摘游玩,不单是卖产品,还要卖景观,把产业链不断拉长,当年就实现收入120多万元,集体增加收入50多万元。

2018年,宋汉相又在大棚里建起了红色田间课堂,对外承接各类教育培训,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周边村民、村集体共同发展。目前,示范园已有75户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流转土地每亩年增收800元;有20户贫困户或子女直接参与承包经营。大棚承包费惠及库区移民贫困户1021人,每人每年发放现金200元;同时,给予本村及周边村177户贫困户每户每年200至2000元不等的帮扶资金,为贫困户或其子女优先安置工作岗位40多个,人均月收入3600元。

(张圣虎 李朋)

新闻推荐

新闻不停 壹点不休 齐鲁晚报新媒体平台24小时在线

蒙阴“胡捣鼓”乐队星星点灯毛孩子关爱社志愿者王晶壹点号作者赵为民本报济南1月31日讯(记者吴金...

蒙阴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