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家的“厕所革命”

临沂日报 2018-11-19 09:26 大字

这几天,蒙阴县桃墟镇大站村村民王在明将自家的蹲便器改成了坐式马桶,大半辈子的蹲便困扰不复存在。“用上这个坐式马桶,这场‘厕所革命’也就算是画上句号了。”王在明指着洁白铮亮的马桶深有感触地说。

王在明今年60岁,是土生土长的大站人,膝下一对儿女都已在外地就业。为帮衬儿子购置新房,他的妻子常年在青岛从事家政工作,平时家里只剩他自己。王在明7岁时得过一场大病,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较差,病情稳定后,右腿落下残疾,从此如厕就成了很大的困扰,用上干净舒适的厕所便成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那时候根本没有建厕所的意识,用玉米杆搭个小棚,里边挖个小坑,这就是厕所了。”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自家的厕所环境,王在明苦笑着说。据他介绍,70年代的农村能自己搭个厕所算是讲究的,有的村民家里甚至没有厕所,方便时就去猪圈,赶上下雨下雪,厕所里泥泞脏臭,根本进不去人。这样的厕所环境,对本就残疾的王在明来说更是不方便。

到了90年代,随着儿女长大,简陋的厕所给王在明一家带来的不便愈发明显。他告诉笔者,尤其到了冬天,冷风轻易就能穿过玉米杆堆成的围墙,如厕变得更加煎熬。为躲避这种如厕环境,孩子们经常等实在憋不住了才跑进去匆匆了事。

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在明拆掉了旧厕所,在院子的西南角用砖泥垒了一间新厕所,厕所内铺上一层沙子,放上两块空心砖,厕所处的院墙上凿出一个洞,粪便顺着洞流到院外的积粪池。虽然还是简陋,但对于王在明一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成功的“厕所革命”。

然而,这毕竟还是露天旱厕,仍存在一些不便。清理积粪池对于王在明来说就是一件难事。年轻时还能拖着残疾的右腿勉强清理,年龄大了,清理积粪池的事就只能靠儿子。儿子上大学后,要是家里粪池满了,双休日还得从德州的学校赶回清理。如果清理不及时,一场大雨就能让粪池里的水外溢流到街道上。

“彻底告别旱厕是在去年年底,镇上带着工作队到家里来,设计了改造方案,几天就把水冲式厕所建起来了。”王在明说。

为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蒙阴县在各乡镇村居全面开展“改厕”工作,村民参与热情十分高涨。眼看着街坊邻居都在忙着改厕,王在明却犯了愁,厕所改造虽好,但自己几乎没有劳动能力,钱从哪来?工从哪出?得知他的顾虑后,镇里的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次‘改厕’,县里每户补助600元,镇村补助也得200元,专业施工队进家,从厕具采购、池坑挖掘、设备调装、接管、坑土回填一条龙服务。算到底,你家不用掏一分钱、不用出一分力。”听到这个好消息,王在明高兴极了。为解决粪便清运问题,该镇还配备了3台吸粪车,村里配备了抽粪泵,这样一来,困扰王在明多年的清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从旱厕到无害化水冲厕所的改变,让王在明在第二次“厕所革命”中离自己的心愿更近了一步。

“去年年底,媳妇和孩子回来过年,看到新厕所,回忆起这些年厕所的变化,对以后的农村生活都充满了期盼。”王在明说。考虑到他蹲起不便,儿子专门到县城买了坐式马桶换下了镇里统一装配的蹲便器,完成了老王家的第三次“厕所革命”,王在明多年的如厕困扰也得到了解决。

小厕所,折射出的是大民生,见证的是新时代的大发展。截至目前,蒙阴县已投入4000余万元,在全县200多个村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近5万户,预计今年年底前“改厕”总数将达到6.5万户,实现应改尽改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该县还将以“厕所革命”助推城乡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幸福感、获得感。李朋 王晖 赵蒙

新闻推荐

炸弹包裹事件惊魂甫定 夺命枪声又接踵响起美国中期选举的十月悲哀

10月27日,在美国匹兹堡,安全人员在发生枪击事件的犹太教堂附近忙碌。(新华/美联)就在前几天的炸弹包裹事件惊魂甫定...

蒙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