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动能转换文化先行

临沂日报 2018-04-20 09:48 大字

蒙阴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再结硕果:“樱之崮”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综合体和云蒙湖石龙湾湿地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目前正有序推进。

近年来,蒙阴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特色文化、算圣文化、康养文化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助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宠。

文化产业势头强劲

位于蒙山北麓的椿树沟村,沿望海楼水峪依地势而建,环境优美。2013年,央视摄制组在椿树沟拍摄,将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 山东煎饼,搬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脚步》,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借此机会,蒙阴县深挖掘椿树沟文化资源,先后投资9860万元,对椿树沟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进行整体开发,不仅实现了从传统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转变,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蒙阴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优先方向,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支撑,积极培育、大力扶持,促进资源功能优化、景区提质扩容、产业深度融合、产品丰富完善,大力推动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去年,该县投资近2.5亿元,实施了医养结合的五星级“养老养生服务综合体”——— 托福太阳城养护院、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提升改造、高都镇健康产业综合体项目等项目,进一步促进了该县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同时,计划投资4.4亿元的孟良崮红色文化产业园五大功能区、36亿元云蒙湖生态区桃源古寨、36亿元御泉香山乡村文化休闲度假区、20亿元河头泉军事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项目正逐步推进实施。

文化产业集群壮大

借助独特的资源优势,蒙阴县大力发展以孟良崮、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以美丽文明新乡村和百万亩林果园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文化,以岱崮地貌、三线军工旧址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以算圣刘洪为代表的算圣文化,以医养结合、休闲养生为代表的康养文化,精心打造了“五大文化品牌”,在全县形成了品牌引领文化、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格局。

为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制定《蒙阴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把文化产业规划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总体规划中,把近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结合起来,逐步构筑起了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同时,该县还培育了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具有行业龙头带动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并逐渐发挥出集聚发展效应。山东崮乡旅游集团累计投资2.6亿元,利用原三线军工厂旧址建设了军工文化产业园,集军工生产洞室陈列展览、军工历史文化博览、“小三线”企业档案资料博物馆等内容于一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由山东蒙阴福源传媒彩印有限公司投资2900万元建设的蒙阴创意创业孵化园,把文化经营和创业者、资本市场等各种资源对接起来,为文化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创业和孵化服务。

文化产业带动显著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走进我们这个小山村体验这里的生态、感受这里的文化,村民们的收入也翻倍的增加。”椿树沟旅游合作社社长刘英启说。椿树沟现已成为原始生态观光区、山水休闲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富农区、民生共建共享区,带动周边发展特色农家乐26家、采摘园27处、果蔬大棚78个、家庭农场3处,文化产业从业人达2000余人,当地群众户均增收1万多元,特色农家乐、文化产业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文化产业成为了发展的主导产业。

蒙阴县坚持“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带文化”的发展方针,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至2017年底,该县文化产业单位达到667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5家,实现产值1.32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33%以上,比上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全年共接待游客5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亿元。 (李朋 张圣虎) 

新闻推荐

蒙阴桃花节催生“桃花经济” 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本报4月13日讯(记者高红红通讯员张圣虎李朋)12日,蒙阴第十三届桃花节在岱崮地貌旅游区开幕。据了解,蒙阴从2005年开始,通过每年定期举办桃花节,在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同时,也催生出了现代农村的...

蒙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蒙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