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妇女当上淘宝店主 沂蒙“六姐妹”在各自领域助乡亲脱贫创富
烟庄镇北晏子村贫困户在牛庆花的电商仓库内打工,每天有80元工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涌现出的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战场上,6名平均年龄39岁的临沂女子扛起扶贫大旗,帮助乡亲脱贫创富,被誉为“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
文/片本报记者邱明
建起扶贫车间
穿针引线带村民致富
今年53岁的曹淑云在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中年龄最大。曹淑云自2004年创办公司搞服装加工。时至今日,她的服装公司已发展为固定资产达6500万元的大公司。
“企业越红火,越感觉应该多做点事回报社会。”2016年,曹淑云在夏蔚镇投资380万元,在3个贫困村各建一个服装加工扶贫车间。车间落成后,那些没办法出门打工、靠种地摆脱不了贫困的人们有了出路,共安置146名贫困人口就业,平均每人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在曹淑云的扶贫车间落成之际,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淘宝店主牛庆花与16家贫困户签订协议,后者将以高出市场收购价10%的帮扶价收购他们的农产品。
2015年,“留守妇女”牛庆花报名参加了驻村第一书记引进的电商培训班,将北晏子村盛产的蜜桃、苹果、花生等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淘宝网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牛庆花的网店累计顾客“能坐满5个万人体育馆”、产品销往全国298个城市。
出生于1977年的于学艳是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中曾经最穷困的一位。2003年,她了解到韩国市场对可降解西瓜网兜需求量很大,但因为加工利润低,国内无人愿做,急于摆脱贫困的她“捡漏”做起加工西瓜网兜的生意。
从2003年发展至今,于学艳的西瓜网兜每年光供应韩国市场就达到了160万条,能装满20个集装箱。附近多个区县的2000多名村民参与加工,其中一半以上是贫困户。
贷款办起服装厂
优先招录残疾人
类似莒南县的于学艳曾经饱尝困苦滋味,平邑县的刘加芹因为患病差点左腿截肢,走下病榻开服装厂挣钱还债时,她也把残疾人作为优先招录的照顾群体。面对治病欠下的8万元外债,2006年她贷款2万元购买了10台二手缝纫机,创办服装厂还债。
曾经面临截肢危险的刘加芹比常人更理解残疾人的感受,这个群体比肢体健全人更渴望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在刘加芹服装厂做工的其他22名残疾人、10名贫困户,每件服装的加工费也会比别人多0.5元的报酬。
1982年出生的林西臻毕业于一所师范学校。高考那年,因一场交通意外,父亲不幸离世,母亲卧床不起。数千元的学费让这个家不堪负担,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凑足了3600元学费。
2014年,切身感受过他人温暖的林西臻在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镇创办幼儿园。之后她把这分温暖放大、传递给有需要的人,先后加入了临沂市的3个志愿者、义工组织,送温暖脚步走遍了整个开发区的村落。
今年27岁的王洋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服务于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大学生村官。除了承包了村里的7户贫困户,王洋还在村里建起“快递+电商”的村级服务站,不仅让村里的农产品以较优惠的物流成本外运,还能让有意愿的村民得到实用的电商技能培训,用以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杜文景春节,人们辞旧迎新,为过去的一年打个结,为美好的明天开个头。新旧交替是自然规律。同样,在经济领域,当传统动能无法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培...
蒙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