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故土,只为保一方安澜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尚桂堂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逝者如斯,昼夜不舍,流进历史,涌向未来。
回顾沂蒙水利史,1949年底,在临沭县大官庄马陵山处开挖泄洪的导沭整沂工程是绕不开的话题。整个工程开工建设后,从山东各地调来的上千名干部、数十万民工,用勤劳的双手和非凡的毅力,开山劈石,移河搬水,保一方安澜。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尚桂堂,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1年,27岁的尚桂堂,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自己的原工作单位山东省专卖公司,远离家乡东营,加入“治水”大军,参与了整个导沭整沂工程建设,在刚刚成立不久的山东省导沭整沂委员会供应处粮站做起了后勤保障工作。
“除了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我的父亲还亲自到一线工地参与工程施工,直到1953年,历时5年的导沭整沂工程结束。”采访中,尚江山翻阅着父亲过去的工作资料介绍说,因为在导沭整沂工程建设过程中成绩突出,父亲在导沭整沂第二期工程中荣获二等功、第三期工程中荣获一等功。
山东省导沭整沂委员会完成其历史使命后,1953年改为山东省治淮指挥部。尚桂堂又到了山东省治淮指挥部工程处工作,在此后的5年里,尚桂堂辗转济南、兖州等地,最后带着家人在临沂安家落户,继续拼搏在他所热爱的水利事业上。
1958年,尚桂堂来到当时的临沂地区治淮指挥部秘书科工作。第二年,作为山东省第二大水库同时也是临沂市唯一饮用水源地的岸堤水库吹响开工建设的集结号,尚桂堂治水的脚步再次踏上“沂蒙大地”。
从1959年11月开工到1960年建成,岸堤水库建设共抽调蒙阴、临沂(含沂南县)、郯城3县民工5.5万人施工,施工过程中沂蒙人民付出的艰辛和作出的牺牲是令人难以想象的。那个时候,条件太艰苦,尚桂堂除在工程一线干活外,还承担着工程管理、检查工作,平均每个月都要骑着自行车从工地回地区水利局汇报工作,饿了就在路边买点胡萝卜充饥。尚江山告诉记者,父亲年轻时很少向他们讲述工作的艰辛,即使母亲经常埋怨,父亲也从不做过多解释。
常年不着家,是尚桂堂那一代水利人工作的常态。“岸堤水库建设的时候,我才4岁多,那个时候常会听到母亲埋怨父亲不回家看看。” 尚江山回忆说,自己的大妹妹出生,父亲都不在家。直到退休后,生病住院,家人们陪床时,他偶尔才会讲起当年工作的辛苦,说自己常年不在家,母亲为家里付出了很多。也说起自己生病腿疼难耐,正是当年在建设工地施工落下的病。
时光荏苒,尚桂堂老人从1951年义无反顾加入导沭整沂工程,到1981年从临沂地区沂武河管理所离休,历时30余年,1985年当时的水利电力部为尚桂堂老人颁发“献身水利水保事业荣誉证书和奖章”,这为他的水利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离休后的尚桂堂,仍然把水利工程的安危挂在心上。有一年离休在家的尚桂堂老人来到女儿家串门,看见也在水利系统工作的女婿正在家里吃晚饭,还没等女婿开口,尚桂堂老人就劈头盖脸地训起女婿来,“都什么时候了,还在家里吃饭,不赶紧去单位里看看。”原来7、8月份正是汛期,又赶上下雨,父亲非常担心水库安全问题。
星转斗移,岁月如梭。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沂市共建成各类水库902座、塘坝9774座,为确保老区人民防洪、供水、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老一代水利人的前仆后继、孜孜奉献。临报融媒记者 张国蕊
新闻推荐
史佩升好一个解自国!这是我初识解自国,特别是在参观了他公司的展厅后,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世界柳编看中...
临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