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柳编重现光彩
让柳编更具艺术性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柳编工艺品逐渐失去了市场,“农家用具提篮、筐、篓等逐渐退出市场,这项技艺也就渐渐失传了,还懂这项手艺的老人越来越少。”刘均堂告诉记者,为了能让这种老手艺生存下去,他想了许多办法,不断变换制作方式,修改造型,增强柳编的艺术性,使编织出的产品既能实用,又有观赏性。通过不断改进工艺,他的技术日臻成熟。他总结出了运用点、线、面、体相结合,线绳和柳条均匀穿梭相结合的编织技法。他精心编织出的各种造型如小笸箩、小簸箕、柳包和花瓶、果盘、灯笼、鸡蛋筐等,精巧别致,“这些果盘、鸡蛋筐等柳编工艺品,很多老战友、老同事来家里,喜欢就拿走了。”刘均堂看到自己的作品受欢迎,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创作和改良中。
近些年,刘均堂制作了一些更具观赏性的柳编作品,比如《荷韵》,创作灵感源于“小荷刚露尖尖角”这句诗。在这个柳编作品中,从花盆、荷花、荷叶到莲蓬、含苞未放的花骨朵,还有花骨朵上立着的蜻蜓,荷叶上蹲着的青蛙等,全都是刘均堂用柳条编织而成。整个作品他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每一个都很难,比如这一朵荷花,有10个花瓣,一个花瓣就得编半天,还有里面的莲蓬,上面的籽一点点编上。”刘均堂说,立在顶端的蜻蜓,他编了六七个才满意。
“我今年研究浮雕式壁挂柳编,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柳编新形式。我把柳编做成浮雕画,成为挂在墙上艺术品。”刘均堂说,自己刚创作的《多福》,底盘、相框、底座全是用柳编的,再在底盘上编画,这些都要很精密。刘均堂表示,这是他目前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参加比赛屡屡获奖
刘均堂以上海东方明珠为原型,做了一个柳编作品,“当时想编个东西,体现中国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就选择了东方明珠。”刘均堂按照比例做出柳编版的东方明珠,作品中东方明珠高175厘米,比他本人还高。他在里面装了灯,晚上开灯后,“东方明珠”更加绚丽。“我把它做灯罩,放在我的客厅,别有一番光景。”刘均堂说,2018年9月30日,他被邀请参加第五届中国(临沭)全国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暨2018中国(临沭)柳编技能大赛,他带着东方明珠去参赛。“参赛的人多是经常去各地参展的柳编人,彼此都很熟悉,对他们来说,我像不知从哪里冒出的人。”刘均堂说,与全国42个大师一起参赛,没想到《东方明珠》得到评委一致的高分,赢得了金奖,成了比赛最大的黑马。
2018年7月,刘均堂以《福禄寿喜》获得山东省非遗编织类大赛一等奖,也因此被推荐参加在济南举行的全国非遗博览会。按照比赛规则,他带着自己的三件柳编作品《红色记忆》《东方明珠》《福禄寿喜》参赛,现场和其他编织艺人在三个小时内编制作品,“现场随意编制,但是有时间限制,因此只能编制相对简单的作品。”刘均堂编了一个元宝形状的提篮,从全国60多人中脱颖而出,获得柳编类的第一名,全国编制类第二名。柳编能脱颖而出并不简单,参加此次比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制大咖,铜编、竹编、绳编、草编等多项编制类在一起比赛,竞争非常激烈。刘均堂凭着他精细的编制获得了现场好评,赛后,不少全国各地的柳编爱好者跑到诸城,同刘均堂学习交流。
作品入选国际邮册
为确保柳编制品跟上潮流,开拓更好的市场,刘均堂以柳条天然无公害为特长,以浓郁清香为亮点,以低炭环保为优势,设计创作了艺术性高、观赏性强的高档工艺品《柳编岁月》,在2016年“山东省潍坊市手工艺创意大赛中”荣获优秀创意奖,他也被授予能工巧匠奖。
刘均堂专心研究传承柳编技艺,并不断创新,他的名字渐渐被越来越多人知道。2018年3月,刘均堂的柳编作品入选了由中国艺术基金会和美国集邮集团发行的集邮册。这套集邮册是由美国集邮集团联合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为配合中国一带一路而举办的公益文化活动,集邮册里一共入选了成龙、刘大为、徐里、姜昆等100位知名的中国艺术家,“感觉很荣幸,原本只是想编着自娱自乐,没想到能跟这么多艺术家一起入选。”刘均堂很激动,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地人对传统柳编有了认识。
刘均堂说,拾起柳编纯粹是因为爱好。“我不量产,也不图卖钱,很多人知道我的作品后找来想要合作,我都拒绝了,没有那精力。”刘均堂说,他每天就琢磨着创新柳编样式,不做重样的东西。等好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做一个个人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柳编这项技艺。
如今学柳编的非常少,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柳编,从去年开始,刘均堂志愿到诸城老年大学教柳编,如今已经教了两期。每次上课,柳编班的学员学习热情都很高。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看懂编织手法,刘均堂往往放慢编织速度,每个步骤一一详细地进行讲解。刘均堂表示,不论年纪大小,只要有愿意学的,他就倾心相授,他认为,多一个人掌握柳编技艺,就多一份传承的机会。
文/图本报记者隋炜凤(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通讯员王芳陈秀焘记者杜辉升报道本报临沭讯8月19日,临沭县临沭街道后高湖村75岁的老党员高清明刚刚掌...
临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