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柳编匠人巧织40公斤方鼎

沂蒙晚报 2018-12-12 16:20 大字

“我用了近4个月的时间,编织了这尊高140多厘米、40公斤重的“诚信金鼎”,就是为咱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12月初,在历时100多天的创作之后,临沭县青云镇中朱崔村柳编匠人解修学自豪地向大家介绍他近期的又一巨作。

1

巧妙构思 创作“诚信金鼎”

“听说沂蒙晚报最近正在征集改革开放40周年的故事,我觉得这尊方鼎和它背后临沭柳编40年的改革发展也有故事可讲。”从事30多年柳编制作的今年56岁的解修学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柳编艺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解修学总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来庆祝祖国这一重要节点的到来。“肯定使用柳编,但是到底编织什么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我可是思考了很久。”

今年9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解修学从媒体上看到了关于商周青铜方鼎的介绍,这不仅给了这位老匠人足够的灵感,更激起了他对方鼎研究的兴趣。“鼎,是一种礼器,而且鼎还是‘尊贵’、‘盛大’等意义的象征,但我感觉‘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和它的意义,更像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沭柳编人以诚信为根本,带着精湛的柳编技艺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的本质。”解修学说,这尊被命名为“诚信”的金鼎,从开始设计创意到最后成品历时近四个月,以司母戊方鼎等知名礼器为原型,加上自己的设计元素,在方鼎正反两面编制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词语祝福的祖国繁荣昌盛。“粗略估计,这件鼎用了60斤左右的柳条,加上20斤铁丝固定,最后成型的鼎称重将高达80斤;方鼎高148公分,宽77公分,非常符合自己当初的构思。”解修学说,这个鼎的编织选料很有讲究,要根据方鼎选择柳条的大小。柳条选好后,要放在水中浸泡一个多小时。“编大件的柳条还得压上石头,只有这样,才能浸润得更好。”

2

功成名就 义务传承柳编技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解修学一直在家里从事柳编制作。“那时编的都是家用类小件,主要是出口用的。”解修学说。随着工艺的日臻精湛,2012年,解修学被临沭柳编艺术馆聘去,从事柳编工艺品创作。也正是这段时间,解修学迎来了柳编创作的高峰期,例如临沭柳编艺术馆里的“如意瓶”、“金鸡”、“奔牛”等都是他的“大件”作品。

另外,解修学的作品《柳编磨、锥、碾》参展2013年首届中国(博兴)天然纤维编织(草柳编)暨工艺品创新博览会;作品“天地人和”在2014年“首届中国(临沭)柳编进口商品交易会”中荣获“柳交杯”创新成功金奖。2014年1月,解修学被评为“临沂市工艺美术师”;2015年又被选拔为山东省第三批齐鲁文化之星。在2017年“中国襄阳第二届柳编文化节”柳编工匠技能大赛中荣获创意作品特等奖……解修学也从一名柳编手工艺人,也成为了受人尊敬的柳编“大师傅”。“小时候,就想着靠柳编挣点零花钱,没想到如今靠这个发家致富了。”解修学笑着说,如今,他更希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这些年来,解修学在当地学校免费当“非遗传承”辅导课外老师。每当有年轻人、特别是美术专业的学生来到艺术馆学习,解修学都手把手地教。“柳编现在已发展成临沭的一块文化招牌,乡亲们编柳的积极性很高。”解修学说,他编这件“诚信金鼎”的时候,很多编农纷纷过来请教学习工艺品的编织技术。现在,编农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篮、箢、筐等简单的柳编产品,逐渐开始向工艺品发展。

3

承载梦想柳编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小小柳条编织承载着我们临沭柳编人的梦想和幸福,临沭柳编产业的发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柳编存在的艺术和市场价值。”解修学说,这也是作为一位从事30多年柳编工作的老匠人义不容辞的事。

解修学和“诚信金鼎”的故事,也是改革开放 40年来,临沭柳编发展造福当地百姓的一个缩影。柳编是临沭的特色文化产业,临沭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是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临沭杞柳的栽培与加工历史悠久,经过历代柳编艺人的创新,现如今临沭柳编制品从装点“生活圈”的小玩艺,正变成代表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在临沭县广大农村,流传着“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学会柳编这一行,三年五年盖楼房”的口头禅,小小柳编已成为临沭农民就业、致富、增收重要途径。今年1-8月份,全县128家柳编企业实现国内外销售额过11亿元,其中自营出口过8.8亿元,占全国柳编出口的30%以上,涌现出了白旄西居、金柳村、东朱崔村和郭家山村等一批销售柳编为主的淘宝村,已发展成为鲁东南地区最大的淘宝村集群和国内柳编电商最大的产销基地。

┬相关链接:

一起说出你的时代记忆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四十周年,这四十年中,人们衣、食、住、行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本报今起联合微博@临沂同城发起老物件、老照片征集活动,邀请热心读者秀出老物件、老照片,分享它们背后的故事。此次征集的老物件、照片不限类型、大小、材质,只要带有改革开放 40年明显时代烙印,你认为有一定纪念意义、见证自己某一珍贵时光的物件、照片即可(具体可以是老路牌、老门牌、老地名牌等物件、照片;旧报纸、老票证、老结婚证、老毕业证等纸质物件;桌椅、柜子、热水壶、搪瓷缸子、收音机、风扇、自行车等涉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物件;民俗用具,包括体现临沂市民俗内容的各种工具,如石臼、石磨、小推车等其他老物件、老照片)。

本报记者愿意聆听您和这个时代的故事,用墨香记录、分享这段难忘的记忆。

◎征集方式:

电话:15953968005,微信:13256578357,微博@临沂同城。

□本报记者庄成 通讯员王文杰

新闻推荐

蛟龙镇: “三强化”强力推进违建拆除工作

为切实做好违建拆除工作,切实改善镇街形象和人居环境,确保环境整洁有序,临沭县蛟龙镇立足辖区实际,科学谋划,周密部署,强化措施...

临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临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