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镇惜字炉与萧家大院古建筑探秘

绵阳晚报 2018-06-23 11:15 大字

残存的惜字炉

残次的炉铭

陈和平文/图

字库,又称字塔或惜字炉,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时期焚化废纸的一种建筑,在绵阳市境内广泛存在,并且大多保存完好。字库,不但表示了生产力不发达时期对纸张的珍惜和对文字的原始崇拜,更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字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涪城区河边镇境内的惜字炉不但规模很大,形制独特,雕刻精美,而且与附近的萧家大院古建筑一起,演绎了一段古代文化传奇。

1.萧氏奉旨“填四川”连娶三房得独子

涪城区河边镇境内,与知名风景区银花湖遥相对望的,是逶迤连绵的九龙山。九龙山从西汉时期起,就是绵阳的后花园,也是遍布汉代崖墓的风水宝地,几百年来在当地发现和挖掘了相当多的汉朝时期的古墓,其中尤以东汉崖墓最多,出土了不少的文物。

翻过九龙山,在山背后,还有一处名胜古迹,这就是位于河边镇玉皇村7组盛家桥附近的惜字炉以及旁边的清代建筑萧家大院。

对这座远近闻名的惜字炉,当地人却称为“字库”。说起来,还大有一番来历。汉代学者刘向在《战国策》中说,四川是“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可是,这个一贯远离中原逐鹿的天府之国,在明末清初,由于群雄争霸,连年战乱,造成四川人口急剧减少,很多地方十室九空,满目疮痍。为了迅速恢复四川的生产力,清朝从顺治年间到康熙、雍正一直到乾隆盛世,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湖广填四川”。在这个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绵州府辖区的河边乡玉皇庙一带,从“湖广”迁徙来了一户萧姓人家,在此安家落户,传宗接代,使周围逐渐恢复了生机。据历史资料记载,这萧氏上源是山东兰陵旺族,也是来历不凡。

谁知传到萧祥隆这一代,却突然遇上了大麻烦。原来,萧祥隆的原配夫人秦氏,娶进门后,三年没有动静,遍寻名医古方,医生看了,补药吃了,肚子就是不来气。迁来四川,就是奉皇上之令繁荣人口,恢复经济。如今眼看要绝种,岂不有违圣恩?于是,在夫人秦氏劝告下,萧祥隆又娶回来第二房夫人李氏。谁知二夫人李氏的肚子也不争气,一连折腾五六年,古方密方用完,二夫人的肚子仍然没有任何动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中可是不能违反的道德伦理。眼看萧老爷连娶两房,从20多岁折腾到年近不惑,青春年华就要过去,还是生不下一丁半女。

为了延续“香火”,秦氏和李氏也急得没有招了,商量后,又给萧老爷娶回第三房,这就是年方二八的彭氏小姐。这彭氏也真没有辜负太夫人和二夫人的希望,两年过后,果然给萧祥隆生下了一个儿子,起名为萧学春。虽然三个夫人齐努力,也才由彭氏生了一个独子,但是不管怎么说,总算是从此萧家有后了。此后彭氏又连生三个女儿。

2.拔贡勤奋育英才咸丰元年修字库

河边萧氏一族耕读传家,虽然没有出现历史显赫人物,但也有5个姻亲获得功名。如安县陈振家考取进士,绵州严履丰在道光壬午年考取举人,罗江杨懋修考取道光乙未科举人,罗江谢显价在道光丁酉年任拔贡,绵州李时开在嘉庆时为岁贡。在亲戚们的指导和教育下,这萧学春也继承了诗书传世的家学,从小就非常勤奋,苦读诗书,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在当地也是一个青年才俊。再加上三个夫人关爱有加,萧老爷管教严格,萧学春迅速成长起来,并且于清道光壬辰年间(1832)考中举人,被任命为当地主管教育的“拔贡”。

清朝科举考试一般为五级,由各地公办或者私塾推荐学生参加的为县试,其次为院试,合格者称贡生。全省举行的是乡试,通过者为举人。参加全国的科举考试为会试,合格者称贡士。最后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者叫进士,考中进士一般都有官做了。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萧学春在会试中考取举人,学历已经非常高了,所以也有小官做。他从事教育几十年,先后培养贡生共计三百多名,其中有二十多人顺利通过了上两级的考试,功成名就,到外地做官去了。

萧学春在教书和管理教育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爱惜书本,学习文字的好习惯,弘扬尊师道崇文化的传统,在清朝咸丰元年(1851),率领其儿子萧云程、萧云高、萧云乡、萧云亭,父子亲自动手,在今天的河边镇玉皇庙村境内,修建了一座石质的惜字炉,也就是当地老百姓喊的“字库”或者“字窟”,专门用来焚烧贡生每天写字作文用过的废纸,以防止把废纸乱扔,从而让贡生们养成爱文惜字的良好习惯。清同治三年(1864)萧学春病逝。

这座惜字炉为7层(有说九层)土砖石质塔式建筑。每一层都是六面。第二层有龛窟,龛联为“篇残归字库,纸化启人心。”第三层是苍圣祠,也有龛联:“字迹传蝌蚪,炉灰贮圣贤。”第四层文昌宫也有龛联:“灰能存库内,福必赐人间。”第五层是文星阁,用青花瓷片镶成“福禄寿喜”四个大字,现仅存“禄”字。第六层是武圣宫。在第七层的石面上,还曾经雕刻着创建者萧学春的举人像。中间石面上,雕刻着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圣君人像。两个人像都雕刻精美,表情慈祥,眉目清秀,栩栩如生。据当地人讲,惜字炉顶上雕塑着一只圆形大鸟,象征学子展翅高飞,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人为损毁了。

在惜字炉的一层背面,有一段文字,也是应该称为“惜字炉炉铭”或者“塔志”。是这样写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者,仓颉也。想其泄天地之灵,阐文章之奥,愚顽因而聪明,贪贱自此富贵,则片纸实为上圣尊崇。”简明扼要地就把修建惜字炉的宗旨和意义表达得非常清楚了。据说这段文字,是萧学春撰稿请石匠雕刻的。在惜字炉其它层的塔面上,还有类似的记载以及文人感慨等。在5·12大地震中,惜字炉五层以上全毁。

3.崇敬文化有传统保护文物须加力

河边镇一带的老百姓非常敬重和尊崇这座建筑物。虽然当地中小学生已经不在此读书,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把用过的废纸废作业本等,拿回来在这惜字炉焚烧,以表达对文字的尊重。还有不少的学生家长,也来惜字炉前祈福,祝愿自己的子女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光宗耀祖。说来也怪了,河边镇特别是玉皇村一带,至今一直学习风气都很旺盛,孩子们读书都很努力。惜字炉周边的老百姓很自豪地说:“虽然现在考大学难,我们村去年就考起了三名大学生哩。”

这座非常稀有、建筑精美的清朝古迹,已经拥有167年的历史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破败,到2008年5·12大地震摧毁上层塔体,目前,惜字炉的一层和基座已经开始垮塌,塔铭的字迹也开始脱落模糊。第二层至第四层已经有些残缺和倾斜,砖石塔面开裂,缝隙较大,就如意大利斜塔,歪歪倒倒。维修和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惜字炉旁边,就是清朝古建筑群“萧家大院”,也就是修建惜字炉的清朝拔贡萧学春家族的故居地。萧家大院旁边,就是规模较大的萧祥隆坟墓以及墓碑,当地人称其为“一公三母千年共穴墓。”实际是萧祥隆老爷与三个夫人的合葬墓。在这座坟墓旁边,还有萧学春的墓葬和碑刻。但是由于他是儿子辈,坟墓的形制要比他父亲小得多。萧家大院和墓碑的前面,还有一些旗杆、石佣、石狮子等清朝石建筑。这些清朝建筑至今已200多年了。一些专家认为,以惜字炉和萧家大院为古迹核心,完全可以把这一带开发成极具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当然,利用古迹资源的前提,是要精心维护和管理好古迹。

新闻推荐

扎根农村苦干19年,从负债380万元到年收入过亿代村“带头人”王传喜的治村经

王传喜将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出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临沂市兰陵县代村,宽阔的马路,繁华的商城,灰白相间...

兰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