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

大众日报 2018-03-08 07:47 大字

□孙华臣

促进乡村振兴,要缩小城乡制度距离,强化乡村“制度性供给”;要增强农业生产迂回度,促进乡村“结构性优化”;要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现乡村“效率性提升”;要通过环境营造优化,凝聚乡村“广泛性共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和城镇发展处于更加平等的地位,是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有机接续和落地生根,是制度政策、资源要素等在城乡间配置的再优化、再调整,对加快农村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具体来看,促进乡村振兴可以建立四种路径机制: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缩小城乡制度距离,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更深层次上与制度供给的不合理、不均衡、低效率有关。从建国初期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以及户籍管理、农产品统购统销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制度,导致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农业补贴工业、乡村补贴城市”等违背资源配置比较优势规律的不合理安排,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向城镇转移,再加上“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和城乡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使得地方政府长期“重城镇、轻农村”,在财政金融政策安排、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向城镇倾斜,形成了稳定的城镇制度供给偏向,锁定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演变路径。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乡村振兴、消除城乡差别,亟需制度改革破冰,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乘数效应”,聚焦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制度政策的有效供给、均衡供给和中高端供给,降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优化调整,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三权分置”,不变的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变的是不断提高的农民积极性,是不断优化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是不断向好的农民预期。正是这改革的“变”与“不变”,有效激发了农村土地要素活力,显著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更加和谐自然、更加安定有序。

通过产业要素转型,增强农业生产迂回度,促进乡村振兴“结构性优化”。

农村产业不够兴旺、结构层次偏低、生产链条短是“三农问题”长期存续的关键因素,其他如“半城镇化”现象、留守儿童问题等也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吸纳力不强、经营回报率低直接相关。解决好这些问题,出路在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关键在于补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设施短板、模式短板和动力短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支持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由依靠传统农民为主向依靠职业农民、产业工人为主转变,促进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跃升;需要融资结构的优化,清除阻碍资本下乡的各种障碍,由传统的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向产业基金、引导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融资方式转变,让金融“输血”促进乡村发展自我“造血”。

农业发展应向深度融合要效益、向生产迂回要效益,促使产业链条更加完备、功能业态更加丰富、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背后靠的是载体平台、组织模式、技术人才等的综合发力。依托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公私合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入股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促进提升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率和范围经济,不断提高农业经营专业化、集约化水平。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参与农业生产开发、社会资本下乡参与新农村建设、智力资本下乡参与农民成长帮扶,向农业输入现代理念、先进技术、优势要素,深入挖掘农业生产经营潜力,打开城乡产业对接通道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积极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挥供销社为农服务专业化优势,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协会等)+种养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规模化经营+规模化服务”,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综合产出率。

通过技术进步升级,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现乡村振兴“效率性提升”。

无论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无论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还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都要走效率提升的路子,这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技术进步,尤其在现代化建设的短板领域,“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边际作用会更加突出。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应紧密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统筹配置政府政策和社会资源,聚焦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通过技术进步深化农村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有机构成,着力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要素配置方式,提升农业价值链、延伸农村经营链、拉长农民收入链,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托高新技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应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线,培育搭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等创新载体,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云农场等智慧农业,实现“农产品进城”和“网货下乡”双向流通,促进农业产业链向研发销售、品牌培育、标准制定等环节延伸,加快构建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通过环境营造优化,释放战略实施新红利,凝聚乡村振兴“广泛性共识”。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大战略,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发展理念、政策扶持、政绩考核等多维度引导,汇聚各方资源力量向乡村振兴聚焦发力;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形成促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要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提高政治站位,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桥梁纽带,培养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人才队伍,夯实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要深刻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义,着力构建观念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着力优化乡村发展的政策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形成“最大公约数”;要将乡村振兴实现程度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和谐共赢、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晋升考评突出同步协调、突出包容普惠、突出共建共享,构建政府重视、民众支持、举措到位的乡村振兴大推进格局;要通过政策制度的有效安排,促进实现乡村振兴的帕累托改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跃升,提升农业发展品级、丰富农村发展内涵、增强农民发展体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性均衡。(作者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新闻推荐

省领导深入基层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群众 真情关心切实帮扶困难群众

本报综合消息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省领导邢善萍、王书坚、孙立成、于国安、任爱荣、孙述涛近日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业,走访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群众,向他们致以亲切问候和新春祝福。...

兰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