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开进沂蒙山
高铁上的沂蒙山区特色文化和产品展示2019年11月26日,日兰高铁日曲段开通运营,沂蒙老区驶入“高铁时代”,北上首都仅需3个小时,3小时通达山东省内各城市……有了高铁,沂蒙老区人民生活变了样。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疾驰的高铁上响起沂蒙山小调,沂蒙老区的几名手艺人欢乐地展示着手工艺品。
56岁的史佩道是临沂莒南板泉镇龙窝村的村民,他从17岁开始做柳编,现在自己有个小公司,招了村里十几位年纪大的老人。靠接订单做柳编,他一年能挣20多万元。史佩道说,他过上了向往的生活,有了高铁,方便太多了。◎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施娟
传统柳编“玩”出新花样
史佩道来自沂蒙老区,做柳编做了几十年,他没有想到靠手艺挣钱的他有朝一日也能成为“老板”,给别人发工资。
史佩道告诉记者,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柳树,会做柳编,他自己做柳编已经四十年了,专门做样板。史佩道解释说,“做样板对于技艺要求更高,因此做出来的样板价格也更贵。”
村里有一家专门做柳编生意的公司,平日里他就从这个公司接订单,“公司给我们订单,我们负责做就行,也生产,也加工,不用自己卖。”史佩道说,他招了一批“员工”,有十多个人,都是村里的村民,“村里在家看孩子的妇女,年龄大的老人,他们都能做,都在自己家里做就行,不出门就能挣钱。”史佩道说,年轻点的一个月能挣三千多元。
史佩道展示着做好的柳编制品,格子布、小碎花、玩偶等现代风格的饰品让传统的柳编制品也有了“时髦”“可爱”的样貌。史佩道说,一个柳编制品价格高的能卖到20块钱,大部分都是出口到国外。
2019年11月26日,日照至兰考高速铁路日照至临沂至曲阜段开通运营,临沂境内一次开通临沂北站、厉家寨站、莒南北站、费县北站、蒙山站五座高铁站。这条高铁的开通,彻底改变了沂蒙老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的局面,沂蒙人民从此迈入了高铁时代,享受到了现代高铁文明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日兰高铁开通以来,高峰时段开行旅客列车56列,其中临沂北站始发列车12列,旅客乘坐高铁可以快速直达沈阳、大连、北京和省内城市。临沂到达沈阳时间缩短至7小时57分钟,到达北京只需3小时18分钟,临沂到济南实现最快1小时30分钟,到达青岛只需1小时7分钟,较原来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
史佩道说,以前做生意很少出门,现在有了环形高铁,出入方便,很受益,“我平时很忙的,这是我第一次坐高铁。”史佩道的儿子女儿也都工作了,孙子上五年级了。家里建了两栋二层楼的楼房,一个是自己的,一个是儿子的。对于现在的生活,史佩道说,“很满意,收入高了日子好了,也住上了好房子,已经超过了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史佩道告诉记者,村里有沭河,家家户户种植柳树,环境好、绿化好,还有广场,村里还被评为美丽乡村,这就是他心目中向往的生活。
高铁来了世界“小”了
据悉,山东环形高铁途经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临沂、济宁、泰安八个地市,辐射5800多万人口,占山东一半地市和人口,连接了山(泰山、蒙山和崂山)、泉(泉城)、海(青岛和日照海滨)、圣(曲阜“三孔”)等知名景点,成为连结旅游城市的纽带。
史佩道告诉记者,有了高铁,方便太多了。
沂蒙山区有诸多文化和非遗财富,当地的农产品也很有特色。山东中铁文化传媒集团公司文化旅游事业研发部部长王斌介绍,自去年11月山东环形高铁开通以来,他们与地方文旅部门在高铁车站和列车联合开展旅游推介、非遗文化展示、农产品展销等活动,宣传展示泉城济南、平安泰山、东方圣地、亲情沂蒙、仙境海岸、齐国故都等旅游品牌形象,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定点帮扶第一书记乘高铁为特色农产品代言宣传,“游客在旅途中不仅可以体验山东快书、寿光面塑、临沂手绣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表演,感受传统民风民俗,并可以直接帮助沿线农业企业、老区农户‘带货’,特别是我们重点对沂蒙老区特色旅游县、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用‘高铁环游齐鲁’这个载体,让产自沂蒙的特色品牌走出去,把更多的客流引进来,促进村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卞成飞是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沂蒙山区手绣技艺几十载,在山东省重点贫困村崔家沟创办“手绣扶贫车间”,带动村里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就业300余人,每人每年增收2万元左右,助力34名贫困人口脱贫。
鲁南高铁的开通,为卞成飞推介她的手绣产品带来了极大便利。坐着高铁,她参加各地举办的文化节博览会330多次,举办手绣公益课堂170余次,创作手绣产品24大类1000多个品种,让手绣这个沂蒙山区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走向全国,带动了全村的脱贫致富。
产品走得更远了
“以前我们这没有高铁,像我们做生意的人外出一趟也不容易。”刘庆怀在鲁南高铁上一边展示着手中的翻花,一边说着。“以前去济南要四五个小时,现在有了高铁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回家的人多了,利用周末时间回家看望老人的年轻人也多了,当然也带动了我们老区的经济发展,卖的产品走得更远了,还有的卖到了国外。”
老家在临沂平邑的刘庆怀是刘氏翻花的手艺人,他告诉记者,30年前他的父亲在村里做翻花,主要是在过年过节时做,一个翻花卖5分钱到一毛钱,大人买了给小孩玩。
刘庆怀今年45岁,11年前他跟着父亲学艺,也学会了做翻花,但是那时候也仅限于在村里和集市上卖,“农闲时做,不是挣钱的主要手段。”刘庆怀说,村里有不少大蒜加工厂,很多村民和他一样在大蒜加工厂里干活。后来,他决定自己干。
2015年刘庆怀成立了做翻花的公司,他招揽村里的妇女和残疾人在家做翻花。“村民们有的是一年四季做翻花,也有的是农闲时候做,也有些是邻村。”
他介绍,现在年营业额达到五六十万,公司里有40多个人,“开公司就是想让大家都有钱挣,他们一个月能挣到一千到三千多元,妇女在家又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残疾人也能靠自己的能力挣钱,多好啊,一千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残疾人来说是很大的数字了。”刘庆怀介绍,翻花都是手工制作,制作工序繁杂,时间长,“从普通白纸,到染色晒干,十几道工序,成品期50天。”现在一个翻花能卖到10块钱,一个翻花能变化十几种花样。
刘庆怀也开直播,目前他已经有5万粉丝。现在刘庆怀住在济南,他往返于济南和老家之间,“有了高铁方便太多了。”从济南上车,到蒙山站下车,“蒙山站离我家挺近,回家很方便。”在刘庆怀心中,“家人健康、家庭和睦就是小康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孙飞霞通讯员杨振东)7月29日,市财政局30余名党员干部来到莒南县大店镇、坊前镇,开展“情暖退役军人传承...
莒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