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花生作出大贡献 万书波摘得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农村大众报 2020-07-03 14:10 大字

万书波在田间查看花生长势。7月2日下午,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万书波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熟悉万书波的人说,他获这个奖,实至名归。他从事花生栽培研究38年,紧密围绕生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在花生高产与品质栽培理论和技术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建立了花生单粒精播高产理论与技术,创造了实收亩产782.6公斤的世界纪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中首位3项,还以首位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大幅提高单产:

从每亩76公斤

到超过500公斤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花生平均单产仅为每亩76公斤,被认为是低产作物。花生产量低、效益差,农民不愿意种植。

1982年大学毕业,从事科研之初,万书波就立下志向:让花生低产变高产,让种植户增产又增效。

低产的原因在哪里?连作,是其中之一。打破连作障碍,便有望实现花生持续高产。万书波带领科研团队,经过10年定位试验,发现花生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质是导致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首次分离确定9种自毒化感物质并揭示其作用机制。然后,他们持续探索,创建了以“冬闲换茬、翻转深耕、施用专用肥”为核心的连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采用这套技术,万亩花生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452.6公斤,比对照栽培方式增产17.4%,解决了连作花生的减产问题。

地膜覆盖可增温保温、保墒防涝、出苗早齐壮,促进花生生长发育,但花生中期易徒长、后期易早衰,产量不稳。万书波团队经过深入研究,明确延长叶面积峰值持续期,增加后期光合产物积累是花生高产稳产主要机理。在此基础上,他们创建了以“减氮增磷、增施钙肥、适期早控”为核心的春花生覆膜田防早衰高产栽培技术。

采用这套技术,花生攻关田实收亩产达到698.7公斤,2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556.5公斤,20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508.5公斤,从而实现了大面积种植亩产突破千斤的目标。

颠覆传统观点:

每穴一粒种子

替代两粒种子

2014年,莒南县板泉镇寨子村村民孟祥伟,在万书波团队成员的指导下,突破常规,首次在自家春花生田里每穴只播一粒种子,同时将双粒播种穴距16厘米改为单粒精播穴距10厘米。结果出人意料:专家组现场实打验收,这片春花生单粒精播技术高产攻关田实收达到每亩752.6公斤,刷新了我国花生实收单产纪录。

以前播种花生,都是在一个穴里放两粒或三粒种子。目的是,提高每个穴的出苗率,防止缺苗断垄的发生。

对此,万书波大胆质疑,并提出新设想:实施精播,一个穴里只放一粒种子。做田间试验时,与一穴两粒相比,单粒精播缩小了垄距和穴距,增大了株距。结果,此法可提前封垄7-10天,延迟收获10-15天,增产8%以上。同时,每穴由2粒变为1粒,播种量减少20%,降低了生产成本。

理论上的研究,支持了田间试验数据。单粒精播显著提高了幼苗质量、优化基部节间分布,提高光合能力,延缓衰老,更能充分发挥单株生产力。单粒精播显著提升群体质量,优化冠层微环境,群体光合能力提高。

近几年,万书波团队在单粒精播技术模式及其增产机理、配套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创建了以单粒精播技术为关键核心、配套钙肥调控和“三防三促”技术的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业内专家评价,花生单粒精播是我国花生种植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至今,这项技术已连续5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创新发展技术:

粮油均衡

增产模式

曹县普连集镇李楼寨村种粮大户郭玉宝,2014年采用新模式种地:压缩玉米种植株行距,每4行玉米间种3垄花生。当年测产,亩产玉米550多公斤、花生150多公斤。

玉米基本不减产,还能增收花生。这种新模式,是万书波团队教给郭玉宝的。

其中的奥秘何在?万书波解释:花生是低矮作物,且为地下结果,它与玉米间作能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让玉米发挥边际效应,花生发挥固氮效应,有效解决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造成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等问题。同时,缓解了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争地的矛盾。

十几年来,万书波带领团队成员走南闯北,在山东以及河南、河北、吉林等不同生态区,开展大面积“玉米/花生宽幅间作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他们发现,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每亩增产花生都超过130公斤,增效显著。这一种植模式被国务院列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技术措施,至今已连续3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

从2015年起,万书波团队又开始研究花生带状轮作技术,逐渐探索出花生棉花带状轮作、花生高粱带状轮作、花生谷子带状轮作、花生油葵带状轮作等栽培模式。

从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看,这几种栽培模式,都能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且普遍能够节氮10%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增收20%以上。

持续探索不止:

降低种植成本

增效益

多年来,万书波的多项技术成果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学术成就促进了作物栽培学科发展,为我国花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他领衔的团队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对于所获荣誉,万书波淡然处之。他把目光投向未来:

——继续挖掘花生高产潜力,努力实现亩产突破800公斤的目标。

——关注种植成本。当前,我国种植花生种子、肥料、地膜等投入品过多,导致种植成本比发达国家每亩高500元左右。科研团队正在开展全程可控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研究,期待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延长花生产业链。我国花生产品加工水平相对落后,对花生产品,尤其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欠缺。万书波团队正研究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大众报记者陈建志

新闻推荐

王军同志简历

王军,男,生于1971年12月,汉族,籍贯山东莒南,出生地山东莒南,中共党员,1991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中共党...

莒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南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