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如一日琢磨一粒种子 万书波带领团队屡创花生高产纪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范佳
“搞农业科研,不接触生产一线,不接触农村是不行的,不去田间地头,取不得大成果。”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了2019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万书波。40年如一日,这位科学家在花生田里辛勤耕耘,他用“一粒种子”创造了花生实收亩产782.6公斤的世界纪录。
亩产达782.6公斤 创花生单产世界纪录
莒南县板泉镇农民孟祥伟种花生30多年,为了保障出苗率,始终坚持一个穴里至少种下两粒种子,“总有些种子不发芽,只播一粒,万一不出苗咋整?”孟祥伟有他的顾虑。
直到2014年,在万书波和县农技推广人员的指导下,孟祥伟首次尝试每穴只播一粒种子,并将播种穴距16厘米改为单粒精播穴距10厘米,结果让他“惊掉了下巴”:亩产达到752.6公斤,创造了当时我国花生实收单产新纪录。每穴只播一粒种,其实早在几十年前,这个想法就在万书波脑海中酝酿。
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花生平均单产仅为76公斤/亩,被认为是“低产作物”。“要让种花生的农民丰产又丰收。”万书波悄然立志,自此走上了攻坚克难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刚大学毕业的万书波就提出疑问:“为什么非得一穴种多粒?”多位花生栽培专家告诉他,多粒播种就是为了保证出苗率。万书波提出大胆的想法:能否通过每穴单粒播种减少用种量,并适当缩小穴距、增加穴数来提高花生产量?
近几年,万书波团队创建了以单粒精播技术为关键核心、配套钙肥调控和“三防三促”技术的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在青岛平度、临沂莒南、烟台莱州等多地进行试验示范。单粒精播比双粒播种每亩减少用种4000粒,亩用种量减少20%,但产量增加超过8%。
2015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山东省农科院在平度的春花生单粒精播技术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亩产达782.6公斤,再破我国花生实收单产纪录,同时也创造了花生单产世界纪录。
玉米花生间作 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2014年起,曹县普连集镇李楼寨村种粮大户郭玉宝种地有了新办法:压缩玉米种植株行距,每4行玉米间再种3垄花生。当年测产,亩产玉米1100多斤,花生300多斤。
多年来,万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河北、河南、吉林等不同生态区开展小麦—玉米/花生种植模式大面积试验示范,创建了“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山东是粮油生产和畜牧饲养大省,但从2000年以来,粮食和油料种植面积都呈减少趋势。“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就是科研攻关的导向。”万书波说,“研发玉米花生间作技术,就是着眼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实现粮油均衡增产。”
与此同时,万书波团队还改进和研发了配套的播种、收获和管理机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实现夏玉米亩产517.7公斤,增收夏花生191.7公斤,较纯作玉米节氮12.5%、土地利用率提高10%、亩效益增加500元以上。
“农业工作者一定要心系生产,扎扎实实地干。”谈到自己的科研生涯,万书波说得很朴实,他笑言自己“一不小心就干了38年”。
去年七月,万书波带领团队去莒南工作时,发现试验田旁,多数花生都长得挺好,唯独其中有两块地花生苗长得很弱小,万书波了解到,那两块地里用小猪的粪便施了肥。万书波怀疑重金属超标,便取样带回实验室研究。据了解,莒南养猪户多,每年有一千多亩地出现同样情形。
万书波的团队成员、山东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佳蕾介绍,这一研究将为下一步的土壤改良提出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这种土壤环境下,我们发现种植须根系作物,比如水稻、玉米、小麦没问题,但不适合种植直根系作物,比如大豆、花生、地瓜等,我们建议他们改种其他作物。”
围绕解决花生产业“卡脖子”问题,万书波带领团队一直在路上。他们正在筹划花生全产业链节本提质增效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希望带动山东省乃至我国花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花生产业转型升级。
新闻推荐
本报6月19日讯(临报融媒记者衣方杰)6月18日晚,参加完《问政山东》直播问政后,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庆斌连夜从济南赶赴有关县区...
莒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