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沂蒙未了 王滨作品集《荠菜花》跋

临沂日报 2020-06-03 13:44 大字

前些年,一个春日的上午,和煦的阳光照进了房间。王滨先生提一个手袋推开了我的办公室的门,满面春风地说,在今年三月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第46届“凤凰杯”创新设计大赛上,他的彩印壁挂作品《莲生贵子》荣获银奖,并要我为他的从艺录《荠菜花》作个跋。

手捧沉甸甸的书稿,望着老人两鬓如霜、饱经沧桑的面容和充满激情的目光,我顿生敬意,觉得没有理由不应允。因工作关系,我和王滨先生相识20多年,年龄也相差整整20岁,对他的了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并成为忘年文友的。

有人说,一个人所做的事,决定着自己生存的价值和质量。应该说,时年75岁的王滨先生,与生俱来的故土情结和对沂蒙文化的思考热爱,激励着他不老的艺术人生。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滨似乎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立足沂蒙办实事,手拿剪刀写春秋,一剪就是一辈子,没剪出金和银,却将一生的情与爱融入到文化艺术创作中,剪出了不平凡的多彩人生。

王滨先生一生坎坷,他1936年6月25日出生于莒南县板泉镇一户书香人家。受家庭的影响,他自幼聪明、爱学习、肯动脑,建国初自省立莒县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来调至临沂展览馆工作。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对沂蒙文化的传承,却像《西游记》中的孙行者向西天取经一样,历经磨难,痴心不改。

在身在逆境、生活艰苦的情况下,王滨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始终坚持向博大精深的沂蒙传统文化学习,有空就深入到农村,搜集各式各样的门笺、窗花、鞋花,虚心向民间老艺人请教。经过多年的摸索,他的剪纸艺术有了较高的造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在《人民日报》《文汇报》《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剪纸《大养其猪》《抗旱春灌》《送书下乡》和组画《红嫂》都曾引起广泛的关注。

上世纪80年代初,省有关部门分管工艺美术工作的负责同志,对王滨在民间美术的研究创作十分欣赏,研究决定调他到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王滨考虑再三,最后婉言推辞了。他说,沂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这里,不能离开,我要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做贡献。

王滨热爱他所从事的文化工作,曾先后担任临沂市政协委员和常委20多年。他积极为临沂的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东奔西忙,撰写提案百余件,其中“关于银杏作为市树的建议”后来通过法律程序被定为市树;请我国著名美术家、政协会徽设计者、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仃教授为《临沂政协》题写的刊名,为沂蒙老区政协刊物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元素。还受市领导委托,多次赴京请张仃先生为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设计了馆徽,为弘扬沂蒙文化增光添彩。他参与和主持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出自沂蒙山的歌》,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初,临沂市委宣传部和山东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庆祝建国60周年重点献礼片《沂蒙六姐妹》,请他作民俗顾问。王滨积极为摄制组搜集资料、整理服装道具,为影片真实再现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民风民俗出谋划策。影片公映后好评如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电影华表奖后,导演王坪高兴地说,这里面也有王老师的一份成绩。

王滨常讲,艰苦是难忘的回忆,奋斗是永恒的主题。他时刻不忘历史,不忘抗日老前辈的谆谆教导,十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年来,他把继承光荣革命传统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曾多次不畏艰辛自费去北京、济南、河南等地拜访父辈的那些在沂蒙战斗生活过的老上级、老战友,请他们写回忆录,挖掘整理他们的革命事迹,沟通他们与沂蒙的联系。每次外出,他总是带着煎饼、咸菜,有时还住在旅馆的地下室里,却毫无怨言,并且乐此不疲。

王滨长在蒙山下,从小喝沂沭河水长大。多年来,他矢志不渝,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1996年七一前夕,在他过了60周岁生日就要退休的时候,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常说,我是党长期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共和国一代文艺工作者,就要感党的恩,做党的人,为党服务。

去年初秋的一个晚上,已11点多了,王滨先生突然打来电话。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讲,知道我有夜读的习惯,所以打电话给我。受革命前辈沙洪同志的诗词《沂蒙母亲》的感染,即兴创作了歌词《蒙山沂水,我的亲爹娘》,想征求我的意见。说着,他在电话那端把歌词饱含深情地诵读了一遍,还边哼曲子,电话打了近20分钟,在他的热情感染下,我深夜2点多还不能入睡。此歌成型后经临沂市民歌演唱家秦守印谱曲演唱,次年11月参加了全省第二届“谁不说俺家乡好”电视大奖赛,获得原创佳作节目奖、演唱优秀节目奖两个奖项,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去年冬,我带妻子、女儿去他位于临沂展览馆后面护城河边的家里拜访。环视他以四间老办公室改造的居室,狭小的房间里居中支着取暖的火炉,旁边摆放着两个旧沙发、一张小桌,周围堆放着一摞摞书籍。虽觉简陋,但四面墙上悬挂的精美剪纸作品,却让人眼前一亮。

沂蒙青未了。我感慨地问王滨先生:“是什么力量和信念鼓舞着您火热的创作热情?”他深情地说:“是沂蒙文化的魅力。沂蒙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博大精深,只有进一步挖掘、保护和整理,才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和财富。”他接着又充满激情地说:“我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要在有生之年为沂蒙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弘扬多办几件实事。”

翻阅王滨先生的从艺录《荠菜花》清样,我分明感到这是王滨那颗和沂蒙大地同呼吸、共命运的赤诚之心在跳动,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这字里行间充溢着他对文化的热爱、对故土的深情和对党的忠诚。

辛弃疾诗曰:“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我想,荠菜大概是大众认可度较高的野菜,它既能生长在田间地头,也能在城市繁华地段零星泥土地上生长。王滨先生把他的作品集取名为《荠菜花》,就有种诗经中“甘之如荠”似犹在舌尖的人文情怀。高明

新闻推荐

临沂市1-4月份 空气质量状况出炉 优良天数最多的是莒南县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吴慧)临沂市1-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日前出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最好的是郯城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最...

莒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南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