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农村大众》二三事

农村大众报 2020-05-13 14:39 大字

赵德发

《农村大众》1950年创刊,我1955年出生。回想一下,我与它还真是有些缘分。

一、生产队里分报纸

我从记事起,就经常看《农村大众》。我父亲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有时候把报纸拿回家看,我也拿过来翻一翻。我不识字,只看上面的“花儿”,“花儿”就是照片、插图之类。后来识字了,就连文章一起看。大队订的报纸,有《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三种,我最常看的是《农村大众》,因为我胳膊尚短,它是小报,正适合我展开在胸前;它的内容也比大报活泼,而且都是农村的事儿。父亲看完报纸,再拿回大队部。但后来父亲就很少拿报回家了,因为他发现报纸有时候会少,原因是我母亲用它给人家剪“鞋样子”(纳鞋底的图纸);还有人来要报纸贴墙,我母亲不好意思拒绝。庄户人家买不起年画,墙上光秃秃的,贴上报纸就“洋气”多了。有人看不懂上面的字,却爱看上面的“花儿”。我和二弟睡在西屋,床边就贴了几张,但时间长了看得乏味,想换新的又不敢,怕被父亲发现了挨骂。

有一年,我的床边终于换上了新的。哪里来的报纸?生产队里分的。那时每个生产队只订一份报,就是《农村大众》,收到后由会计保管。有人提意见,说报纸是集体财产,社员都有份儿,不能成了他自己的。于是,会计看完后锁进抽屉严加保管,到了年底按人口数目分下去,四舍五入,每户能分到几张。社员们欢欣鼓舞拿回家去,让家中识字者看过之后,或者留给女人剪“鞋样子”,或者贴到墙上美化家庭;或者除夕夜做“蒙饺子纸”,防备包好了准备到初一早晨下锅的饺子落上灰尘。我把我家分到的几张《农村大众》贴到了床边墙上,让陋室陡然生辉。冬天的早晨醒后不愿起床,我就侧过身看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觉得那个年过得格外有味儿。

生产队里分报纸,持续了好几年。后来搞“文革”,一切都乱套,报纸就分不成了。

二、文章首次“变铅字”

1978年年初,我在一所联中当代课教师,被公社调到通讯组帮忙。那时通讯组早有一名通讯员,姓王,比我大一岁。我俩在公社党委秘书的领导下,齐心合力搞报道,听会,采访,忙得不亦乐乎。每写出一篇,就用复写纸垫在方格稿纸下面,抄出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一份寄往县广播站。

稿子寄出,我们一边继续采访,一边等待结果,每天晚上七点钟,必听县广播站的本县新闻节目。我们知道,公社领导每天晚上都要听本县新闻,全公社大量的干部群众也会听,觉得他们都在考察我俩的工作成绩。我们眼睛盯着宿舍里的小喇叭,高竖一双耳朵,捕捉播音员吐出的每一个字节。一旦听到我们的稿子被播送,就欢欣鼓舞;如果听不到关于相沟公社的消息,就唉声叹气,羞于见到领导。记得我俩最好的成绩,是一个月之内被县广播站采用十一篇。

我们干这行,每天看报是必须的。公社订的报纸有五六份,另外还有几份刊物。我这时产生了野心,想让稿子见报。因为稿子到了广播站,播了就播了,什么也留不下,在报纸上登出来,什么时候都可以看。那时我们同行把这事叫作“变铅字”,谁要有一篇稿子变了铅字,大家都很羡慕。那时县里没有报,地区没有报,省里和中央的大报让我觉得高不可攀,就把《农村大众》当作主攻目标。可是,投了一篇又一篇,都不被采用。后来,我得知一位大队书记死了老婆,家庭困难,他依然带领本村干部群众搞好春季生产,就去采写了一篇,时间不长就发表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变铅字”。两千来字的稿子,挣到四块钱稿费。我用其中的两块二,在书店买了一本《四角号码新词典》,用厚厚的塑料纸包起来,一直用到现在。

三、艰难跋涉登“沃土”

在公社通讯组半年,由于上级要求被抽调的教师“归队”,我又回到了学校,当年秋天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第二年,我突然萌发要当作家的念头,开始疯狂写稿。因为写的是“文学作品”,《农村大众》的“沃土”副刊便成为投稿目标之一。我至今保存着当年的投稿记录,发现寄往这里的有多篇小小说和诗歌。“沃土”每年春节前要发出一个版的“新春联”,我在1982年年底也自撰了几联寄去。但寄了一次又一次,多数都被退回,没退回的也没“见报”。当然,那时我寄往其他报刊的稿子,也有95%以上的失败概率。直到1987年5月5日,我的一篇小小说《牛的呼唤》才在“沃土”发表。那篇作品写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农村青年发现牛拉犁时戴着硬木料做的梭头,想改一改老祖宗的做法,为牛减轻痛苦,用布袋子做的“驴套”代替,却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

1988年我到山大作家班读书,热衷于写较长的作品,就不再与“沃土”副刊联系。想不到在30年之后,接到了《农村大众》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开辟的“乡村振兴原创文学故事”栏目约稿。我欣然答应,写了一篇散文《天路》,很快见报。2019年,“沃土”又两次节选了我的长篇作品片段,一是《经山海》,一是《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

我祝贺《农村大众》70周年华诞!祝“沃土”百花盛开,更加繁荣!

作者简介:

赵德发,1955年生,山东省莒南县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800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经山海》以及长篇纪实文学《白老虎》《1970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等,出版有12卷《赵德发文集》。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国作家》奖、齐鲁文学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其中长篇小说《经山海》获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和第四届中国长篇小说年度金榜。

新闻推荐

莒南县召开第一季度 安全生产约谈会

近日,莒南县召开第一季度安全生产约谈会。会议要求,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要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切实抓好安全...

莒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南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