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汇聚多方人才 助力脱贫攻坚

临沂日报 2020-05-06 08:08 大字

□临报融媒记者 孙芳玉

通讯员 张永锋

夏文龙 王杉

走进沂蒙革命老区莒南县,无论是扶贫车间生产一线,还是田间地头、果蔬大棚里,处处都有科技专家忙碌的身影……

近年来,莒南县坚持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集聚,充分发挥高端人才、专技人才、乡土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引进高端人才

点燃智力引擎

在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小坊村占地1000亩的真源观光农业榛子示范基地内,成片的榛子林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果子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我们村能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多亏了孙院士。”村支书潘庆国满怀感激地说。

潘庆国所感激的孙院士,是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因榛子种植,小坊村与孙宝国院士结缘。在孙宝国的指导下,小坊村通过土地流转、基地打工、政策入股等多种途径,从最初的200亩发展壮大到1000亩,并把一颗小小的榛子开发出榛仁油、榛仁露、榛仁蛋白粉等10种产品,培育出莒南榛子产业品牌,不仅使小坊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好几番,还通过吸纳就业等方式,使该村和周边村庄50多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莒南县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先后与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6名高层次人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促成中国海洋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分别在莒南县成立“鲁南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教育基金会与省重点扶贫镇大店镇结对帮扶,打通了高校、县域、产业间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为莒南脱“经济贫”的同时扶起了“产业智”。

下沉专技人才

开展结对帮扶

“多亏了刘西伟特派员,不然俺家的葡萄就毁了。现在有了专家一对一指导,俺种葡萄心里就踏实了。”莒南县文疃镇草岭前村贫困户魏茂增说道。

魏茂增刚开始种植葡萄,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前段时间葡萄产生了病害,非常焦急。山东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刘西伟在第一时间赶到并给出了葡萄病害防治、棚内温湿度调节等快速补救的方法。之后又通过线上交流,多次指导,该贫困户的葡萄日渐好转,有效保证了产量质量。

三年来,刘西伟探索出了“创新载体+贫困村+贫困户”的科技扶贫“三新”模式,建立了创新扶贫基地12个,主讲创新培训讲座20场,培训农户500多人次,带动贫困户60余户,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为持续增强科技扶贫内生动力,去年8月份以来,莒南县统筹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人员等,精准选派了54名科技指导人员编成8个扶贫服务队,派驻到全县155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每个服务队帮扶15至2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每名科技人员与贫困户群众一对一、面对面结对帮扶,重点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开展先进实用技术成果转化,进行大田作物管理种植、畜禽养殖、果品栽培管理等技术指导服务,并组织开展了“推成果强服务保春耕”巡回培训活动。先后组织集中培训9期,培训农民280余人次,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2名,开展现场指导50余次。

培育本土人才

先富带动后富

“果蔬种植,就是要为消费者追求健康、为咱老百姓追求高产,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得相信科学,弄懂技术……”在岭泉镇前葛集子村种植大户葛厚兵家,几位贫困户围坐一圈,正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解绿色果蔬高产管理技术。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农民脱贫增收路上,种植能手的带头作用日益凸显。该村种植能手葛厚兵在全村首创了用废弃秸秆发酵还田的方式种植西红柿,有效抑制了病虫害,实现了绿色蔬菜、高产栽培;培育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向全村介绍推广。他通过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介绍经验,帮助本村贫困户科学种田,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成为人人称道的“土专家”。在他的帮扶下,村民通过技术改进,不断提升增收能力。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14万元。

新闻推荐

树梢玻璃滑道漂流等你来漂

全媒体记者夏宗伟路杰摄影报道4月27日,天气晴好。体验团大人孩子一行5人来到地处日照市岚山区和临沂市莒南县交界...

莒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南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