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镜 简评赵德发《一九七〇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
邱引
《一九七〇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这部书并非一般的叙事散文或报告文学,赵德发身为著名作家,拥有丰厚的写作经验。在这部非虚构中,他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心理刻画之细腻,人物形象之生动,让这部非虚构具有了很高的文学价值。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在文明和知识的薪火相传中无疑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教育制度的礼崩乐坏,出现了教师不像教师学生不像学生的奇特现象。著名作家赵德发是那段时期的亲历者,在他的非虚构《一九七〇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中,他用生动活泼的笔墨描述了一出出喜剧、闹剧、悲剧。不同于一般的散文或报告文学,赵德发的这部非虚构内涵丰厚,既具有第一手的史料价值,又展现了他本人的心路历程。作为著作等身的小说家,这部书的行文洒脱自如感情充沛,可读性强,余味无穷。在这部书中,赵德发以在场者的身份对彼时的教育制度某些不合理的方面进行了反思批判,从而衍生出独特的教育文化价值。
《一九七〇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这部书截取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风雨飘摇的十年,以乡村教师的视角关照彼时的教育制度,翔实地记录了当时乡村学校的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对教育的破坏触目惊心,断裂畸形的教育制度下,由于教育工作者的匮乏,民办教师这一现象应运而生。当时年仅十五岁初中肄业的赵德发阴差阳错成了宋家沟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那时候的民办教师允许“识仨教俩”,闹出了不少笑话。如把犟脾气读作强脾气,不懂咖啡这个词语的意思,揣测成羞愧。老师们大多无暇专注于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天天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最高指示。为了教育调皮捣蛋的学生,学校请“贫管组”做忆苦思甜的报告会,激发学生对旧社会和地主阶级的仇恨,使其收束身心。学校里的老师少,不得已采取复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优点,但也有诸多弊病。当时民办老师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地位尴尬,一脚站在讲台上,一脚插在墒沟中,半是农民半是知识分子,形成了独特的“双头马”现象。老师们除了教学生学习,还搞开门办学,农村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养猪养长毛兔,种种举动使得学生无心学习,学风极为淡薄。建防震棚,参加会战,兴起建设高潮,那段时期的教育与政治风潮紧密相关。赵德发的叙述丝丝入扣,生动翔实,为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留下了第一手的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从赵德发的履历中得知,他自十五岁起担任民办教师,通过艰苦的努力,转为公办教师,后又专注于写作,进入山大作家班学习,最终成为著名作家。《一九七〇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这部书详尽地记录了赵德发的个人心路,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的沮丧,他不断地调适人生的方向,为人生的华丽转身积蓄力量。最初担任民办教师时,赵德发深感自身学养的不足,他发誓要做饱读诗书的书虫,先是去姥姥家找书看,后又在村里借书,莒南图书馆的藏书为年少的赵德发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正是这一波的读书高潮为赵德发日后从事创作奠定了基础。在担任乡村教师期间,赵德发有多次的蒙羞时刻,被学生喊小名,教学生写大仿时字拿不出手,民办老师地位低下被喊“闲肉”“小老师”,一碗面条汤的难堪,正是这些苦其心志的遭遇才使赵德发不断奋进,突破自我。他曾做过音乐梦,也曾试图考大学,这些路皆不通之后,赵德发终于考上了公办教师,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此后的赵德发苦尽甘来,在仕途上顺风顺水,但他志不在此,骨子里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赵德发毅然放弃了仕途,进入山大作家班学习,开始了立言之路。从政界跨向文坛,充分显示了赵德发的胆识魄力。他顺应生命的要求,响应文学的召唤,最终硕果累累。
如《识仨教俩》这一部分中的卖粉条描写,赵德发把年幼时卖粉条的自己比喻成新入行的卖春窑姐,其羞涩状呼之欲出。《洋头》中的小杨理发,纯用白描,将小杨的高超技艺描绘得栩栩如生。《自行车悲喜剧》中,赵德发拥有了一辆大金鹿自行车,他又是擦洗,又是上油,对车子爱护有加。有人借车他惴惴不安,车子用久后像一位黄花闺女变成了半老徐娘,精彩的比喻,形象的动作描写,读来让人口齿生津回味无穷。初学写作者认真读这部书,一定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好的文章不一定非要用华丽的辞藻,也并非情节曲折跌宕起伏,这部非虚构行文流畅自然,娓娓道来,不加修饰,偶尔出现的比喻句点到为止却有画龙点睛之妙。《告别石河》中一群姑娘送我,想进屋又不敢,站在外边又怕我看不见,就故意弄出动静,引起我的注意。这一段将姑娘们的真诚和羞涩描绘得淋漓尽致。《再回古城》这一节中,上房修补漏雨的屋顶,下面的老师学生只剩一张张脸,一个个张大的嘴巴。我在屋脊上横行,脚踩在哪里,哪里的瓦就无声无息地出现裂纹。这些细节描写使得这部书极为充盈逼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一九七〇年代我的乡村教师生涯》这部书集中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乡村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贯穿着赵德发对彼时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史为鉴,这部书具有独特的教育文化价值。为何我国的教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显著凋敝甚至倒退?赵德发为何说那十年是误人子弟的十年?那时候的学风淡薄,教育教学遭到政治捆绑,各种风潮涌动,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低下,公办教师与民办教师差别大。所幸那一页终于成为了历史,中国的教育如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学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作为曾经的教育从业者,赵德发又对当下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反思,把亿万学生放到一个模子里挤压,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却把很多老师和家长逼疯。反思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教育,我们应当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交给学生受用终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令人欢欣鼓舞的是,教育部将过往与当下的教育弊病分析消化,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力举措,相信莘莘学子在良好的社会教育体系中人格健全,思想健旺,终成栋梁之才。
新闻推荐
莒南讯十字路街道面对繁重的防控任务,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该镇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莒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