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从俺村南过

农村大众报 2019-07-15 14:03 大字

高铁疾驰而过。原野、河流、山岗、村庄、城市、海边……一阵鸡叫声打断了我的梦。我起身去村南欣赏早春的风光。

这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天空万里无云,天幕上挂着一轮弯月。我发现东南方的驼背山脚下灯火通明。这座山像太行山、贺兰山一样,是我国版图上少有的南北走向的山。日照市干脆叫它南北山,据说正在建“南北山高铁站”。我听着经典歌曲《乡恋》,慢慢走近工地,只见工人们连夜钻挖隧道,弯月下闪动灰黄的灯光,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和人语声,我心中一阵激动:“我们这个小村,也即将跨入高铁时代了!”

沂蒙山区自古偏僻贫穷,交通不便。我的故乡是莒南县东北部一个偏远的不足百户人家的小山村。从我记事起,道路是沙土路,最早见过的车就是乡亲们运土肥、推粮食的独轮车。当兵、闯关东,反正出远门要去县城或日照城乘公共汽车,再转火车、轮船等。因而村里的老少爷们大都没出过远门。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上小学时,跟随父母下地耕种才能坐坐已由木头轮换为橡胶轮的独轮手推车,那是莫大的享受。我读高中时,我们村距学校十华里,每天都是靠步行。那时家里连自行车也没有,买不到、也买不起。后来我参加工作了,在《农村大众》发表了我的处女作,题目是《故乡的手推车》。记得最后一句是:“今天,你的步,更刚劲;你的声,更清脆,因为你推着一部山乡的历史。”

人们对故乡的惦记和追忆,主要缘于时代和亲人在故乡脊背上划下轻重、疏密、大小和深浅不等的痕迹。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强力推进,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莒南县到济南出差,需要坐一整天的汽车,汽车一路爬山迈坡、穿行于沂蒙山区的崎岖山道,中午必须在沂源县境内午餐,路途遥远,安全隐患多,让人提心吊胆。到1986年1月1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兖石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沂蒙山区从此告别了不通火车的历史。1993年建成通车的“沂蒙公路”贯穿沂蒙山区腹地,穿越蒙阴、费县和苍山县,加之纵横交错的乡村路,形成一张密密麻麻的公路网,结束了沂蒙山区交通闭塞的历史,促进了沂蒙的开发、开放、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富足、幸福指数的提升。俗话说:“交通交通,一通百通”。自从道路状况好了,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迅猛发展,交通工具不断更新换代。农村大街小巷的道路被硬化,许多家庭门外停放着小客车、货车和摩托车,乡亲们下地劳作以骑摩托车为主,有的开着汽车。

幸福永远奔跑在路上。“日行千里”不是梦境,是高铁给人们带来的舒适和快捷。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相对封闭的山里人,嘴上挂着“高铁什么样?怎么那么快呀?”等问题,亲自乘坐高铁成为现实的期待和梦想。2013年春,我携妻儿陪同年迈的爹娘,专门乘坐从济南去北京的高铁,去游览天安门、品“北京烤鸭”,留下一段难忘的美好记忆。国家步入新时代,沂蒙山区也迈入高铁时代!高铁已走进沂蒙山区,走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目前,“厉家寨高铁站”正在建设之中,这个站离我们厉家泉村只有五华里。据说年底正式开通。从济南坐高铁回老家,就一个多小时。这是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说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变,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歌声和笑声一直在村子上空漂荡。一株株百日红、银杏树,像仪仗队整齐地站在沂蒙山的明眸里,守候在沂蒙高铁的轨道两旁。两条锃亮的高铁轨道,互相支撑着,穿山越涧,并肩前行,朝向大海的方向,去日照、跨青岛,寻找温情的诗和灿烂的远方……

作者简介:

厉彦林,山东莒南人,20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童年青少年时期在沂蒙山农村生活,1982年在《农村大众》发表处女作《故乡的手推车(散文诗·外一章)》,对农村和农村大众报的怀有深厚的感情。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作品集《都市庄稼人》《灼热乡情》《享受春雨》《赤脚走在田野上》等八部。散文自1988年被选入师范专科学校写作教材,已有110余篇(次)文被选入各类语文、思品教材和语文教辅,有30多篇作为中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

新闻推荐

精细化城市管理服务助力莒南经济开发区发展

莒南讯近年来,莒南经济开发区在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的同时,坚持通过精细化城市管理服务提高城市品位,为创建国家...

莒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南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