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欧洲,创新于中国 绒绣:中西合璧绣丹青

山东商报 2018-09-12 10:09 大字

莫宗荣在绣制作品莫宗荣在绣制作品针尖上下翻飞,丝丝入扣,伴随着指尖上的舞蹈,一幅幅或写实、或抽象的绒绣作品正诉说着中式的浪漫风情。

绒绣又叫“绒线绣”,是一种在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这门起源于欧洲的古老手艺,传入中国后在创新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式风格。

灵巧的双手延续了传统的技艺,也演绎着那些经典的旧时光。记者许倩

中西合璧的技艺

彩色的羊毛绒线在绵密的麻布上交织,中国传统的山水风景、古代传说和西方典雅的蒙娜丽莎跃然而出。然而,与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相比,绒绣显得特殊了些,因为这是一门中西合璧的技艺。

其实,绒绣起源于欧洲,最早可追溯到14至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一位柏林的印刷商人和他的妻子,在英国设计了一种在小方格纸上绘成的彩色图案,制作者可按照图稿数格在网眼布上绣制,技艺简便。”临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莫氏绒绣传承人莫宗荣介绍,当时多用德国美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绒线进行绣制,因此人们把绒绣称为“柏林绒绣。”

14世纪时,德国农民的服装和壁毯上,有根据织物经纬线排列、计算针数绣成的图案,当时的原料和工艺与绒绣已十分相似。16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专作刺绣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绒线逐针绣满,便成了绒绣。17~19世纪,绒绣在英国盛行。到了20世纪初,英美商人在上海开设谦礼洋行、谦泰洋行,组织绒绣加工,将欧洲的绒绣艺术引进中国沿海地区。随后,外国商人在上海也开设了一些企业,组织浦东地区的妇女生产绒绣产品。至此,绒绣在中国慢慢流行开来。

14岁开始跟着家人学会绒绣

对于莫宗荣而言,能够拿起针线做绒绣算是得偿所愿。她说,从小的家庭环境熏陶使得她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莫宗荣回忆,“我的祖籍是莒南县的莫家龙头村,后来举家迁到了江苏省赣榆县的郑王庄村。在郑王庄村,我们家开有染房,除了染布外,还自己染制各种颜色的毛线用来制作绒绣。”

尽管并没有亲身经历家里开染坊的盛景,但儿时的时光依然给了莫宗荣无尽的想象空间,也成为她制作绒绣的启蒙。“从小我就对描龙绣凤有浓厚的兴趣,我的姑奶奶莫慧玲是一名绒绣艺人,我也就跟着她学会了这门手艺。”

自十四岁起,五颜六色的羊毛线成了莫宗荣最喜欢的“玩具”,不断地琢磨和尝试也使得莫氏绒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的作品用的都是环保材料,浑厚、庄重、逼真度高。”莫宗荣说。

从事绒绣制作20多年,莫宗荣对创作始终严谨以待,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放松。“画稿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设计的画稿用黑色毛笔在裁剪好的画布上画出轮廓稿,这样在画布上就形成了画稿的雏形。”莫宗荣告诉记者,还可在裁剪好的画布上按比例画出相同的若干个小方格,再把画稿也画出和画布上的相对应的相等格数的小方格,这样就可以为下一步的绣制做好准备。

“绒绣主要分为欣赏与实用两大类。在针法上也由原来简单的方点针法发展到扒针、掺针、乱针等多种针法。”莫宗荣介绍,在制作绒绣时,不仅针法有讲究,就连选用的线都有上千种。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摸索整理出了具有自家特点的上千种颜色的色线,可根据绣稿色彩挑选所需的色线。”莫宗荣告诉记者,绣稿上需要多少颜色就要配置多少色线,为使颜色搭配协调,一种色彩往往要选择若干个色级,如一朵红色牡丹花从深到浅要配十多个色级的绣线。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小缸自己染线添加颜色,才能表现出理想的效果。

一块莫氏绒绣专用的麻布,上千种颜色的羊毛彩线,配合着手中绣针的上下穿行、循环往复,形、色、神、光巧妙地被融入到绣品当中。而一幅好的作品,考验绣功的关键就是配线。

“毛线的亮感、材质都很关键,绣一幅肖像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表现人物的眼睛,得反反复复选择,把线调出来的色跟眼睛色调一样。”莫宗荣说,脸部又分暗部和亮部,亮部有时得上百次去调线。

家传手艺遍地开花

早年间,绒绣是莫家的“独门秘籍”,而今却早已突破家传的限制,遍地开花。“手艺不能‘守\’在自己家里,得在做好的基础上把它传承下去。”莫宗荣说。

上世纪90年代,莫宗荣用自己家的三间房做成了一个绒绣作坊,教村里的妇女学习绒绣制作。结果,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妇女都来找她学习。

后来,在当地,能拿起针线、感兴趣的人都来学习莫氏绒绣,莫宗荣便把手艺和盘托出。从染线、设计、配料、调色到缝制,每一个步骤她都手把手教授。“因为我们是纯手工制作,一幅三四米的作品要制作完成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每一步都得做好。”莫宗荣说。

“绒绣平常一幅作品要用四种针法去做,包括平针、竖针、跳针、顶针这四种针法”,莫宗荣说,“但是莫氏绒绣摸索出了几十种针法,从而把画作逼真地还原出来。”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莫氏绒绣在枣庄、聊城等地都设立了培训点,后来还一度辐射到安徽和江苏。如何把这门传统的手艺传承好,被更多人了解是莫宗荣最大的心愿。

2015年2月,莫氏绒绣被列入临沂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莫宗荣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也给了莫宗荣更大的鼓励。

办培训班,开发新的产品,外出交流……莫宗荣想尽了办法带莫氏绒绣“走出去”。后来,县里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活动给了她新的契机。莫宗荣在临沭县的十余所中小学开设了绒绣课,担任绒绣老师,既培训学生,也培训学校的教师。

“现在我想更多地与其他手艺人,取长补短,丰富绒绣的制作工艺。如果外地有人想来学习我也会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他们。”莫宗荣说。

新闻推荐

临沂大学7000余名新生报到 “00后”主力军开启大学生活

本报9月10日讯(记者孟君通讯员房玉莼)8日和9日,临沂大学校园洋溢着别样的勃勃生机,以“00后”为主力军的7000余名本科新生...

莒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