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于学艳西瓜网袋“编”出扶贫幸福路
全部家当只有10元钱的时候,她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可以经营一家行业内全国排行第一的企业;挣扎在贫困线上挣温饱时,她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也可以带领一群人脱贫致富……而今,太多她从未想过的事,真真实实地发生了。
于学艳,莒南县临港产业园莫家龙头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曾经连双鞋都买不起的她,硬是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白手起家打造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西瓜网袋生产企业,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还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脱贫增收。
革命时期,沂蒙六姐妹支援前线的奉献精神让人动容;和平年代,于学艳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一颗致富不忘乡亲的赤子之心,在辽阔的沂蒙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嘹亮的巾帼扶贫赞歌。
一个人,就是一部奋斗史
“把最下面的扣再系得紧一些……对,就这样。”莫家龙头村的一处厂房内,于学艳正和一名编织工人交流。41岁的她说话坚定、利落,笑起来清脆爽朗,身体里似乎藏着无限的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村民本可以把活带回家做,却偏偏要来厂子里忙的原因。“看见她就觉得精神头足,跟着她干,错不了。”厂区内一名编织工人说。
这家名叫临沂丰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企业,目前已是一家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内最大西瓜网袋生产企业,固定资产500万元,于学艳是企业负责人。就在十几年前,她还穷得连双鞋都买不起。
于学艳青年时期在一家工厂上班,为了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她不顾家里反对嫁到农村。“我嫁到丈夫家,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穷。”于学艳说,婚后她与丈夫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连遮风挡雨的瓦房都没有,就靠临时搭建的塑料棚遮风挡雨。“最艰难的时候,全部家当仅有10元钱。婚后我连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就穿着那种塑料拖鞋在地里忙活。”
“咱跟别人哪里不一样?!”倔强的于学艳,决心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开始四处打工挣钱。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轻便实用的西瓜网袋在韩国流行起来,而国内并没有规模生产。她敏锐地觉得商机来了。沂蒙人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干!她东拼西凑借钱买设备开始生产西瓜网袋,并于2009年注册了公司。
一个念头:坚决不让乡亲们掉队
于学艳生产的西瓜网袋工艺环保,每年出口20多个集装箱货物,年产值数百万元。富起来的于学艳,衣食无忧,买了房买了车。贫困曾经带给她很多苦难,却不曾改变她骨子里的善良。
看到村子里很多女性因为照顾家人或是病人无法外出,待在家又没有收入,于学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吃过很多苦,知道贫穷的滋味,现在,我生活好起来了,我看不得乡亲们受穷。”祖祖辈辈生长劳作在沂蒙热土上,沂蒙精神已经深入她的骨髓,在这个质朴的妇女心中,化作一个最简单的念头:坚决不让乡亲们再受穷。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人手来加工网袋。于学艳找到莫家龙头村村委,提出想找一些贫困户来加工网袋。在村委的帮助下,于学艳召集了部分贫困村民,教授他们编织网袋。很快,他们便开工了。
接下来,她告诉每个村“放货”的联络人,优先说服村里的贫困村民和残疾人参与工作,在本村“放货”“收货”,最大限度地给他们带来方便。由于操作简单,工资发放及时,现在,为企业编织西瓜网袋的工人,从最初的260余名贫困村民,发展到辐射鲁南苏北6个乡镇、2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只网袋,开辟扶贫新路子
一只小小的西瓜网袋,编织成一片巨大的致富扶贫网络。于学艳用她的热情和奉献,以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感染着乡亲们。
今年56岁的岳圣兰是莫家龙头村里的贫困户,家里有3个孩子,家境一直十分拮据。前几年,岳圣兰和老伴终于熬到了孩子成家,但已是家徒四壁。得知情况后,于学艳主动劝说岳圣兰来学习编织网袋为家里添一份收入。“像我们这个年纪干体力活干不了,去县里也难找到工作。这个活儿容易学,还能给家里挣点钱,我很满足。”岳圣兰说。
“虽说挣得不是很多,但是离家近,家里的日常事情都不耽误,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工作了。”村民莫言君已经在于学艳的工厂做了四五年编织工人。
在编织车间记者看到,技术熟练的工人不到两分钟就可以编织一个西瓜网袋,月收入至少五六百,村里的妇女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来工作。在于学艳看来,西瓜网袋编织技术简单易学,只要双手就可操作完成,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编织,对周边村子的女性而言,挣钱、照顾家一举两得。“咱生在沂蒙长在沂蒙,一个人、一家人日子过好了,那不算好,大家都过上好日子,那才算是过上了好日子。”于学艳的话掷地有声。
“下一步我肯定会继续扩大规模,希望能够给村民提供更多的岗位,带动更多的人自力更生,过上幸福的日子。”说起未来,于学艳信心满满。
记者 英子
新闻推荐
春节前夕,莒南县筵宾镇前泉龙村70岁的村民刘希信,在自己摔伤的情况下仍奋力营救落冰村民,在十里八乡传为美谈。腊月二十八,前泉龙村的池塘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村民杜长坤在离岸边20米的地方掉进了冰窟...
莒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