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薛庄镇 文旅融合谱新篇

临沂日报 2021-11-03 08:58 大字

薛庄镇位于费县东北部与蒙阴县、沂南县、兰山区交界处,辖32个行政村8.2万人,总面积216.09平方公里。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筑文物与重大历史事件并容,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俱佳。是《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旧址所在地和颜真卿文化发源地。近年来,薛庄镇综合文化站坚持以文为体、以旅为翼,主动融入全镇大局,加强横向联动对接,从定位高度、保障力度、经济热度、人文厚度入手,探索出了推动文旅融合的新途径。

临报融媒记者 罗志强

通讯员 聂鹏 肖娴

一体谋划推进 拔升定位高度

统筹考虑全镇生态资源、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牢固树立文旅、发展“一盘棋”思想,在谋划全镇蓝图、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融入“旅游+”概念,把全镇作为一个大型的文旅综合体来经营运作,全域按照文旅综合体的理念、标准来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一是在谋划上突出文化核心。在参与编制《薛庄镇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薛庄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过程中,将“以文塑旅、全域旅游”的理念贯穿始终,把文化作为旅游立业之根本、兴业之关键,突出文化在旅游工作中“定海神针”的软件支撑作用和“指挥棒”的价值导向作用,强化全域旅游规划与城乡、交通、水利、产业发展等规划的衔接融合、协调统一。二是在定位上拔升文旅高度。立足文旅融合趋势和全镇发展优势,提出“文化引领,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工作思路。镇党委在研究确立“一镇六地”(“一镇”即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六地”即农业基地、工业重地、旅游佳地、康养宝地、红歌圣地、民生福地)发展定位中,将文化、旅游、康养三项工作专门从民生事业中单列出来,实行扁平化管理,与全镇其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研究、同落实。三是在机制上强化一体推进。主动求变适应文旅融合大潮流,在宏观层面成立以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有关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定期会商等工作制度,加强面上统筹协调,理顺横向联动机制;在微观层面按照业务、职能、作用“三相近”原则,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工作协同,统筹整合文化站、旅游办、文教办3个部门力量成立新的文旅融合发展办,推行合署办公、业务统筹,交叉任职、协同作战,配备5名专兼职人员,在业务上分工不分家,在职责上搭台不拆台,形成人员、职责、行动三位一体的格局,增强机制保障,理顺脉络关系,凝聚工作合力。

夯基蓄能培优

加大保障力度

坚持“筑巢引凤”理念,立足“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格局,从游客出行、食宿、体验等现实需求出发,把加强文旅资源保护开发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文旅融合的必要条件,统筹抓好道路交通、生态优化、建筑风貌、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全域综合提升。一是保护文旅资源,打造旅游“保留节目”。以综合文化站为主体,协调有关部门配合,牵头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工程、古村落原貌守护工程、红色遗迹保护开发工程等系列行动,通过对城阳村唐代银杏树、大古台村明代板栗树王、彩山前村清代桂花王等古树名木进行抢救性保护,为大良、刘家寨、王林等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自然风貌的特色村居制定村庄保护发展规划,为镇驻地中共费东工委、费东行署旧址和大古台村八路军115师被服厂旧址立碑刻文等措施,守牢薛庄镇深厚文化底蕴,打造旅游固定“保留节目”。二是完善设施配套,增强文旅承载能力。积极向镇党委、政府建议并全程参与指导文旅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和落实。旅游道路体系建设方面,薛庄镇以文泗路、大青山路等主干道路为主体,投资1.967亿元深入推进“三纵两横”路网建设格局,对通往重点景区和旅游村落的道路进行提升改造,达到旅游巴士通行要求,解决旅游通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结合“村村通”“户户通”等项目完成大青山路升级改造和向阳路建设,推动大青山东路和日东高速公路薛庄出口的连接线建设,打通旅游交通环线。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主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商业街区、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地设立游客集散中心、游客咨询服务点和旅游景点引导标识牌,并按照星级旅游厕所标准新建一批公厕。目前打造旅游产品步行街2条,建成公厕34个,实现重点旅游线路A级厕所全覆盖;薛庄镇游客集散中心项目主体建设已完成,正在做内部布展和外部规划;在主要道路及交叉路口已设置全域旅游地图。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方面,立足群众文化生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需求,分类打造镇级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目前正在薛庄社区高标准打造镇级综合文化站1处,内设旅游咨询处、农村书房、书画社、琴房、声乐、舞蹈等功能室,提升改造2万平方米世纪广场,建设灯光球场1处;完成全镇32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提升乡村大舞台30处,实现行政村文化服务全覆盖。三是提升乡村“颜值”,增强文旅融合魅力。将文旅融合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引导各村在主干道路沿线建筑、户外广告牌、旅游标识、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建设中,通过在风格造型、内容字体等设计上,融入颜体字、《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的背景等标志性图形符号,诠释薛庄镇忠孝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精神谱系,在提升乡村“颜值”的同时增加文化内涵“加分项”,打造靓丽形象名片。比如,颜林村的“双忠像”雕塑就较好诠释了颜真卿、颜杲卿忠贞爱国的情操,在周边拥有较高知名度。目前,全镇投资5000万元打造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刘家寨、三星村通过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验收,马头崖村获评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坚持寓教于“游”

彰显人文厚度

坚持“以旅彰文”理念,突出文化旅游化、旅游人文化两个导向,打造活动、阵地、体验三类主客共享平台,将以文化人、教化育人融入旅游工作中,让游客在赏景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树形象、塑民风、正导向的社会效益。一是丰富活动平台,激发向上向善力量。把综合文化站作为组织活动、教化育人的“导演部”和“指挥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乡村大舞台等活动平台,牵头组织实施系列群众性文旅活动,增加台上台下主客互动频率,与游客共享文化盛宴,让游客在共参与、齐唱歌中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向上向善力量。先后以《沂蒙山小调》等主旋律歌曲为主题曲,举办5届乡村文艺人才选拔赛、2届甜瓜节、5期广场舞培训、1期“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围绕建党百年主题开展文艺演出30余场次,创作出跨界融合舞台剧《巍巍大青山》、情景教学剧《信仰的力量》等30余件原创作品,在主客双方引起热烈反响,提升了全民整体文明指数。二是夯实阵地平台,突出铸心塑魂育人。发挥综合文化站涉及领域广、文化资源多、横向联动勤的优势,积极配合上级组织部门打造红色教育阵地,主动提供史料、实物、图片、布展等方面的支持,构建“访旧地、弘精神、塑红魂”三位一体的党史学习教育体系,与游客共享红色记忆,让游客在学党史中端正思想、坚定信念。先后打造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罗荣桓在山东”纪念馆、陈明辛锐事迹陈列馆和刘家寨美丽乡村示范基地5大阵地,创建5A级红色景区暨沂蒙乡村振兴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示范片区,以党员和志愿者为主体,配备专兼职讲解员100余人,义务为游客讲解革命先烈和老党员先进事迹,打造乡村旅游“薛庄样板”。目前接待各地各级研学团队200余批1.6万余人次,夯实了思想根基,提升了政治素质。三是打造体验平台,助力升华思想境界。以1941年11月的大青山胜利突围战为背景,围绕南涝坑会议、李行沟突围、南北陡山阻击战等战斗旧址,积极配合上级组织、宣传、文旅等部门打造7.6公里“重走突围路”研学路线。通过开展“体验式”教学,带领游客沿着先烈足迹徒步前行,与游客共享革命体验,让游客在“劳其筋骨”中增强角色代入感,体验先烈生存之艰辛、战斗之险恶,在身临其境中升华思想境界。这一创新做法被新华社、央视新闻、求是网等10余家中央级媒体集中报道。目前接待各地各级研学团队180余批1.5万余人次,丰富了人生感悟,升华了思想境界。

造势吸睛聚财

激活经济热度

把文旅融合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内容和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有力抓手,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广大群众做文旅融合的参与者、受益者,发挥文旅融合的经济效益作用。一是围绕文旅聚人气。围绕文旅活动需要,联合机关、农村、学校共建红色宣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3类队伍,为开展文旅活动提供人才支撑。以老党员老战士和抗大小学“红领巾小小讲解员”为主体,组建红色宣讲队,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等地义务为游客讲解革命故事,弘扬沂蒙精神,受众6000余人次。以乡村文艺人才选拔赛、颜真卿书法展等文旅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文化能人为主体,成立150余人的“沂蒙歌乡”庄户剧团、20余支广场舞队伍和100余人的书法下乡义工队,每年入村开展“一年一村一场戏”、上门送春联等文明实践活动,现场观众6万余人次。以党支部为统领,党员、志愿者为主体,成立36支志愿服务队伍,每月上门开展解难救困、清理卫生等志愿服务活动,受益人群7000余人次,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二是大力宣传造势气。综合文化站打出光影声色“组合拳”,通过打造立体式宣传格局壮大声势。主动走出去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与全国1500余家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闯出文旅名号;牵头编制《薛庄镇宣传画册》《歌乡万里情》等推介材料,亮出文化名片;积极承办中央电视台《乡约费县》《走遍中国》等栏目,组织本地群众参演《血染大青山》《沂蒙山小调》等红色电视剧,升温文旅热度;引导沂蒙山银座天蒙景区以节庆活动为抓手,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惊艳天蒙山”航拍大赛、沂蒙山小调音乐节、洛赏华服·新秀大赛等活动,叫响文旅品牌。基本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让薛庄镇文旅连年热度不减、声势不弱,始终保持在公众视线范围内,为全镇旅游培养了大批“粉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游客群体和潜在目标人群。来访游客从2010年的30万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200万人次,年均涨幅17%,提升了旅游人气指数。三是乘势而上涨名气。乘薛庄镇文旅活动火爆之势,依托沂蒙山银座天蒙景区和向阳路等有利条件,探索全民健身运动与发展全域旅游、弘扬沂蒙精神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做精“体育+旅游+文化”文章,引导开展首届“2018天蒙山国际越野挑战赛”、2019“双11”全国持杖行走日(沂蒙山站)、2020徒步齐鲁之重阳徒步登高(天蒙山站)等体育赛事活动。通过设置《沂蒙山小调》诞生处、大众日报社印刷厂旧址等必经路线,让参赛者和游客在强身健体的同时,饱览沂蒙胜景,追寻红色记忆,提升了景区红色旅游胜地、登山胜地的品牌形象。四是借助名气生财气。坚持“把资源转化为资产,把无形转化为有形”的思路,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文旅资源的品牌号召力、市场影响力,借助多年形成的口碑名气,层层转化变现,带动就业增收。依托“中国板栗之乡”“中国西瓜之乡”“国家丰水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美誉,引导各村发展农业休闲体验游、采摘游,让游客在尝美味的同时赏美景、长知识,感受朴实厚道的人文气息。先后打造南京红太阳未来智慧农业项目基地等农业旅游网红基地4个,甜瓜、板栗等各类特色采摘园45个,带动就业367人,户均增收2000余元。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旧址所在地等红色文化品牌,以发展农家乐、经营土特产为主体,引导群众通过注册商标成立企业、开发红色主题旅游纪念品等方式,带动下游产业链条发展,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白石屋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白石屋”牌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就业,年均增收1500余元。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周边村民通过销售旅游纪念品、民俗旅游产品、土特产等方式,实现家门口脱贫致富,年均增收1000余元。依托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最美宜居乡镇”及临沂市“首届最美村镇”“园林小城镇”等美誉,向镇政府建议开展康养专项招商引资,助力成功引进青山·悦、彩山、隽兰等民宿企业10家,签约康养项目3个,总投资112亿元,龙川湖智慧健康谷项目已入驻,带动就业1.1万人,户均增收2200余元。通过引导文旅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全镇旅游经济收入从2010年的45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6000万元,年均涨幅达555%,有力激活了经济热度,提升了经济增长指数。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感觉到,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乡镇文化站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靠上做工作。一要树立“大文旅”观念,在顶层设计上增强话语分量。“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文旅融合是一项涉及面宽、适应性广、历时性长、兼容性强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只是就事论事,拘泥于文化、旅游两方面的考虑,可能会因小失大、贻误发展机遇。要提升站位高度,放大视野格局,有意识地培养“目之所及皆有意,心之所向尽文旅”的“大文旅”观念,在全局工作整体规划中积极争取主要领导支持,加大文旅融合的话语分量,把文旅融合放在全局工作中系统谋划,增强与其他工作的衔接融合、协调统一,切实做到一体推进、同频共振。二要树牢“协同抓”意识,在服务体系上夯实基础保障。“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生活节奏加快、旅游景点泛滥的今天,游客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是难以旺人气、涨名气、聚财气的。要树牢“领导小组牵头,文旅部门引领,其他部门配合”的“协同抓”意识,依托联席会议、横向联动等工作机制,由乡镇文化站主动联络交通、城建、规划等部门,在道路体系、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强化游客导向、服务导向,积极融入本地特色文旅元素,通过“种下梧桐树”,实现“引得凤凰来”。三要强化“文旅+”思维,在推进实践上做好结合文章。当前跨界融合、三产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一股新潮流,催生出一批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新业态,贡献了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要深刻认清并主动适应这一潮流趋势,主动发挥文旅融合兼容性强的优势,强化“无物内涵不文旅,万物皆可融文旅”的“文旅+”思维,在抓好文化旅游双向融合的同时,勇于跨界出圈,创新平台载体,拓展更多试点融合领域,探索全局工作“文旅+”模式,将文旅融合融入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从内涵上把握契合点,从细节上找准切入点,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构建“无处不景观,处处见文旅”的“大文旅”格局。

新闻推荐

与国同庆 与爱同行 多彩活动迎国庆

10月3日,费县团志愿者陪伴孩子游玩10月6日,河东团举行“欢声笑语庆国庆,秋高气爽游龙园”活动10月6日,沂南团开展“爱心汇聚...

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