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品种和技术,续办葡萄节搭平台,第一书记陈建兵 三年救活一个葡萄村
陈建兵(右)在葡萄种植基地和村民交流。(资料图)一场小雨过后,费县费城街道新刘庄村被郁郁葱葱的绿色包裹起来,这是陈建兵喜欢的颜色。2018年2月,这位省派第一书记就与村“两委”干部一道,把新刘庄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产业强村和美丽乡村。
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陈建兵扎根基层,一待就是3年。
“刚到村里时,心里还真没有底。”陈建兵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刚到任时,我就从村民口中了解到村集体欠债180万元。”
在和村“两委”班子见过面后,54岁的陈建兵发现自己在村“两委”干部中还算是个年轻人。
接下的工作如何开展,陈建兵一筹莫展。走访一个多月后,陈建兵心里渐渐有了底:新刘庄村种植葡萄已有近20年历史,葡萄种植规模也达到600多亩。而且,新刘庄村是1947年至1951年中共费县县委驻地,承载着沂蒙老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打好葡萄产业和红色文化这两张牌,新刘庄村不愁没有出路。”陈建兵在心里为新刘庄村绘制了一张蓝图。
想法是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新刘庄村葡萄产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存在着诸如葡萄品种老旧、价格低、利润少、销路滞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当地村民,甚至成了导致该村连续召开3届的葡萄节不能继续再办的主要原因之一。
能否继续开办葡萄节,是村民对陈建兵入村后的第一道考验。“请大伙儿放心,我一定把这件事办好!”当时,陈建兵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不但要把葡萄节办起来,还要办得有声有色。
跑省城,找朋友,下企业,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和准备,2018年8月4日,中断5年的葡萄采摘节终于“复活”了。
这天,新刘庄村格外热闹,不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来了,高校专家和企业老板也纷纷跑来“凑热闹”,新刘庄村最好的葡萄一盘盘摆上了展台。
借助葡萄节这个平台,陈建兵趁机给村里的葡萄产业烧了两把“旺火”。邀请省农科院葡萄研究所专家,帮助果农提高种植管理技术,提升果品质量;筹集资金引进两万多元的葡萄苗,更新了葡萄的种植品种。
陈建兵介绍,为了让群众接受新种植方式,村里建设5000多平方米的葡萄大棚试验田。“从实验看效果不错,大棚葡萄可以提前一个月上市,售价可以增长一倍。”陈建兵说。目前,新刘庄村已经建设了7个葡萄观光采摘园,14个葡萄大棚,每亩葡萄可实现增收1万元。
“今年我们计划投入奖补资金50万元,规划建设100亩高质量葡萄大棚,更新20亩葡萄新品种。”陈建兵表示,这个项目将由村里领办的合作社提供建棚标准,农户自行采购材料建设,村集体验收合格进行奖补,更新苗木由合作社提供。
依托村里的葡萄产业发展,新刘庄村的村集体收入三年上了三个台阶,2018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万元,2019年村集体创收15.45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32.9万元。
村庄不但产业要变强,生态环境还要变美,陈建兵带领新刘庄村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在村里的街巷建设了3000多米沿街葡萄架,硬化道路3.5万平方米,旱厕改造高标准完成……如今,新刘庄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进新刘庄村,就仿佛走进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依托着葡萄特色产业和优美的人居环境,新刘庄村吸引了大批前来游玩的游客,新刘庄村的旅游借机发展了起来。现如今,一说起新刘庄村,人们就要提到新刘庄村的葡萄。
乡村要振兴,必须让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住。基层工作中,陈建兵一直在思考,他认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光有面子没有里子,乡村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陈建兵为新刘庄村打下的产业基础,村里年轻人都看在眼里。28岁的张后美、30岁的徐兴华、32岁的刘斌、40岁的曹艳军……年轻人纷纷回归,陈建兵说,我离任后,有他们在,村庄发展不用愁。
新闻推荐
□临报融媒记者徐淑刚罗志强通讯员高云野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费县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植...
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