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做活垃圾分类 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讯 (临报融媒记者 罗志强 通讯员 崔召文 侯群)绿水青山美,农家饭菜香,费县在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垃圾的产生量也大幅增加,如何兼顾好村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该县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前期,费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适时推动了费城街道、探沂镇和上冶镇下设的22个行政村先行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试点工作,周家庄村就是试点之一。
垃圾分类,保护环境,获得了周家庄村民的一致认可。“大家热情高涨,只有环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四分法——‘可回收’‘可腐烂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运行一段时间后,村民们觉得太麻烦,经常分不清。”该村干部王光辉说道,“经过商讨,我们决定将垃圾分成‘有害’‘可回收’和‘其他’三类,村民只需将菜叶果皮作为一类,玻璃瓶、破纸箱等作为一类,分别投入自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即可,这样村民更容易接受。我们村餐饮单位较多,于是和镇上的餐饮单位一样,协调县里给我们专门增加了‘餐厨垃圾’收集线路。”
早上7点,村南头的王启军老人打开自家大门,将两袋垃圾分别倒进门口的垃圾桶。垃圾桶一体两色,蓝色的一边标着“可回收”,灰色的一边标着“其他”。“我们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分类垃圾箱,孙子教我把垃圾分成两类,‘可回收’和‘其他’,通俗易懂,每天都有人上门来收集。”王启军老人说道。
没过一会儿,便有一辆垃圾清运车开过来,工作人员将垃圾分别倒进收集车的两个桶内,再沿着固定路线去往下一家,最后将垃圾汇入村里的垃圾分类大桶。如今,费县已在全县按照每个行政村1处垃圾分类收集亭、每100户村居1组分类大桶、每户村民配备1个垃圾分类小桶的标准,配齐了分类垃圾回收的基础设施。人人懂垃圾,家家会分类,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费县农村群众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考虑到群众的实际诉求,费县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采取以“三分法”(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集中供餐单位增加“餐厨垃圾”分类)和前期试点的“四分法”并存的垃圾分类模式。为了让群众简单易学,“唱念做打”全发力。练好“唱”功,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悬挂宣传栏、条幅3300余个,绘制文化墙1500余幅,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助力烘托,唱响垃圾分类主旋律。练好“念”功,组织村居干部、党员,划片分包、示范引领,上门讲解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方法。练好“做”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系列活动,做细“学生带家长、小家带大家”的生活垃圾分类驱动模式;集聚全县10万余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力量,多种形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练好“打”功,依托一体化保洁体制,将“环卫保洁员、分拣指导员、政策宣传员”三员合一,建立起垃圾分类专职队伍,打好生活垃圾分类持久战。
大田庄乡分管领导王作虎介绍:“目前,全乡日均处理生活垃圾约8吨,其中有害垃圾40余公斤,由专用车辆运输至乡有害垃圾暂存房暂存,再由县里统一收集运输到具备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标准化处理;可回收的物品,一般村民自己通过卖废品进行处理,乡里设有2家这样的收购点;其它垃圾,我们统一运到县光大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另外,全乡餐饮单位共计160家,餐厨垃圾全部由县餐厨垃圾处理厂统一进行回收处理。”
做活垃圾分类,让村民愿意分、容易分、坚持分,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乡村文明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变美了,农民文明程度提高了,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闻推荐
10月11日,中国银行费县支行组织全体员工前往费县东蒙镇云瀑洞天开展拓展训练。拓展训练由拔河和攀岩两个项目组成,该行根据...
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