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通修复过的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榫卯结构是古建筑的精华所在 慢工出细活 不落地的柱子与翘角形成了巧妙的力学平衡 彩绘四角斗拱 彩绘的祥龙木雕 三塬镇大光明寺的飞檐与

兰州晨报 2016-09-24 00:00 大字

天水伏羲庙隐藏着“抽梁换柱”的绝妙技艺胥恒通修复过的敦煌莫高窟九层楼榫卯结构是古建筑的精华所在慢工出细活不落地的柱子与翘角形成了巧妙的力学平衡彩绘四角斗拱彩绘的祥龙木雕三塬镇大光明寺的飞檐与翘角

永靖县白塔木匠“古建筑修复技艺”闻名陇上,蜚声全国,建造和维修了拉卜楞寺大经堂、天水伏羲庙、敦煌大佛阁、白塔山“四库全书”文溯阁、会宁会师楼、青海塔尔寺等古建筑,是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

白塔木匠所掌握的古建筑修复技艺,也和经他们双手所修建出来的古建文物一样,成为了国宝级的文化遗产

采访西部地理稿件,走访过数以百计的古建筑,它们有的隐匿山林,早已残破不堪,被世人遗忘,有的经过修缮,仍历久弥新。

每每游走其中,都会感叹工匠们的智慧与精湛的工艺,经历千年百年,世人仍可一睹其厚重与沉淀。

古代建筑多是以木质架构为主,岁月洗礼,难免有所损耗。那么,它们是如何保持千百年如一日呢?早先的工匠们早已随着历史远去,现在它们又是在谁的手中焕发着光彩?

经得一位老者指点,搜寻关于永靖木匠的信息。这不了解不知道,一看着实惊叹。就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有着一批世代相传的木匠工艺大师。他们所掌握的古建筑修复工艺,早在2014年就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永靖县,人们最为耳熟能详的是刘家峡水库和炳灵寺石窟。这个与兰州市接壤,相距兰州市区仅70公里的永靖县,不仅仅只是一座坐拥黄河三峡的重点移民县。

既然如此,那何不就到永靖县,去拜访一下这些木匠工艺大师。于是,在9月21日,记者从兰州出发,直奔永靖县。

一路上沿着黄河逆流而上,植被开始由绿转黄。出了兰州市区,进入峡谷的山路,红褐色的丹霞地貌与多彩的树叶相映成趣,浸染北方的秋高气爽。

一个多小时之后,在永靖县城,记者见到了永靖当地的朋友史有东。听闻记者来意,在他的引荐下,记者在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见到了负责永靖县古建筑修复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人员张维斌。根据张维斌的介绍,永靖县的工匠历史已有千年,其中以白塔木匠最为出名。白塔木匠所掌握的古建筑修复技艺,也和经他们双手所修建出来的古建文物一样,成为了国宝级的文化遗产。

“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画匠”这是流传于大西北的一句民谚。

千百年来,甘、青、宁、新、川、陕、藏、蒙等地人们已经形成“非白塔木匠不建,非热贡画师不画”的思维成见,大西北凡是名刹古建,无不为白塔掌尺所建。如,青海塔尔寺、四川拉茂寺、新疆督统署;甘肃五泉山的一些寺观、拉卜楞寺等,千百年幸存下来的都成了省级、国家级文物。

这些名刹古建的修建与修复,都离不开掌握绝妙技艺的工匠大师。这些技艺大多都是通过家族亲缘世代相传,根据家谱能够清理出来,传承6代以上的有12家,传承7代以上的有10家。而正是已经有了6代以上传承的12家族,也成为了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2位传承人。

而这一次的寻访,记者有幸亲眼见了这12位传承人当中的两位代表人物——胥恒通掌尺和朱芳超掌尺。一老一少,两位掌尺见证永靖古建筑修复技艺的荣耀与沉浮。

掌尺,是对于技艺高超的木匠艺人的尊称,手中的尺子,掌握着建造的尺度,是享有最高决定权的象征

在永靖县城,记者首先见到了胥恒通掌尺。

他中等身材,目光炯炯有神,健康的黑皮肤看得出是常年风吹日晒的结果。尽管如此,也一点都隐匿不了他的精气神,看着本人精神矍铄,沉稳而健谈,怎么着都像是一位只有50多岁的中年人,殊不知,他今年已经70岁的高龄了。

在场的人们都尊敬地称呼胥恒通为胥掌尺。掌尺,这是对于技艺高超的木匠手艺人的尊称。手里握有尺子,掌握着建造的尺度,这是享有最高决定权的象征。

见过胥恒通掌尺,对于此次寻访永靖古建筑修复技艺就相当于找到了掌门人。接下来就跟随着胥恒通掌尺,踏上前往永靖白塔的路程,深入实地,一探这项国宝级技艺的奥秘。

我们采访车出永靖县城,一路向着永靖县三塬镇的方向驶去。路上,记者问胥掌尺,早就听说白塔出木匠,远近闻名。而且全国各地都不缺会做木工的工匠,为何永靖白塔的木匠工艺会一枝独秀?

“白塔出木匠,此话不假。在我们永靖县的白塔,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会做木工活,而且做得好做得精的大有人在。”胥恒通掌尺肯定地点点头。“至于白塔为什么频出优秀的木匠,这就要从永靖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来说了。”

在一旁的永靖学者沈明永,接过话茬继续说道。

白塔出木匠,白塔是个地名。永靖白塔寺川,因在刘家峡库区内有一座白塔而得名,属黄河北岸,俗称河州北乡。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原白塔寺川百姓被迁至现今的三塬、岘塬、盐锅峡、西河等乡镇。三塬镇就是此行寻访的目的地。

永靖古称“西羌”之地,历史非常悠久。汉代分属金城郡允吾县和金城县,就已经有了历史记载。这当中,就有关于永靖出工匠的记录。

此后的历朝历代,在永靖这块土地之上,人们南来北往,各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时而归属中原,时而又被北方少数民族并入。

历史演变,这里逐渐就形成了由汉、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多民族聚集,就使得这里的人情风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各民族的特色都得到了体现。这也就为民间的手工艺人们提供了多元的、底蕴丰厚的艺术技艺的土壤。

不一会儿,采访车就到了三塬镇,一座白塔赫然出现在眼前。塔前,是宽阔的水库,蔚蓝色的水面远远望去像极了大海,倒影着天空。胥恒通站在白塔前,伸直手臂指向水库“那里就是曾经的白塔,现在被淹没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从川里搬到现在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一样的白塔。”

开阔平坦的水面,间或有船驶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在永靖县,有大山却是黄土垒起,树难成林;有黄河,却因河水湍急,地势较高,而无法引水灌溉。再加之陇西黄土高原,地势东西高、中部低,海拔高度在1560~2851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大夏河、洮河、湟水河三条支流与黄河在此交汇。

可是在过去,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人们修建水车引水也仅仅只能灌溉河边的一亩三分地。气候干旱,土地贫瘠,让这里又有了“十种九不收,过完春节就出走”的民谚。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永靖却是倒过来变成了“人养地方”。

人们因环境而“出走”,又因历史而闻名。

永靖当地本没有木材,但却有数不清的优秀木匠。这其中多是因为历代王朝对西部少数民族采取怀柔羁縻政策、鼓励倡兴宗教,元以后,掀起了兴修清真寺和佛教寺院的热潮。另外,西北民族杂居,战争不断。战争中各种建筑首当其冲受到破坏,往往出现建了毁,毁了建的恶性循环现象。故此,白塔木匠的修建从未间断过,同时,在客观上为摆脱“营造法式”的束缚,尽情发挥艺术想象,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自由的舞台。能修建宫式、藏式、回式、回汉结合式、藏汉结合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有独特的风格创造。

大家都一筹莫展,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胥恒通灵机一动,提出了“抽梁换柱”的办法

各方面的因素造就了精湛的技艺。巧夺天工的技艺是靠着一代代工匠传承下来的。了解了历史原委,看到了白塔,记者跟随胥恒通掌尺来到他位于三塬镇胥塬村的家中。

永靖白塔川自古出工匠。各家工匠往往以家族亲缘方式世代相传。因为有了之前的了解,知道了胥恒通的身份,当记者走进胥掌尺的家中,每间房屋都是木质结构,院落小径,已经置身于一座中国传统四合院中。果不其然,这是一个掌尺的家。

落坐在屋中,一杯清茶,香气四溢。

伴着茶香,胥恒通掌尺打开了话匣:

凡是做木匠的,各家都把鲁班认作祖师爷,供着他的牌位。白塔当地之所以出木匠,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当年鲁班修建完炳灵寺,路过这里时,将一把斧子遗落在此处,自此,这里便开始有了祖传的木工手艺人代代相传,最为繁盛的时期是清乾隆之后,人数可达千人之上。

技艺的传承主要是靠家族亲缘,古建筑的修复,也是同理。往往一处古建,可能是由这一家的祖上所建,当地百姓便认可他们的技艺与品德,在若干年之后修缮的时候,还是会选择当初修建了的工匠家族后辈来完成。

所以,记者眼前的这位胥恒通掌尺也不例外。他已经是家族技艺传承的第七代了,如今他的儿子、孙子也同他当年一样,学艺做工成为了新一代的掌尺。

回顾自己40年的掌尺生涯,胥恒通唏嘘不已。

早先年少时,出生木匠世家的胥恒通对绘画情有独钟,也颇有天赋,画什么像什么。为了谋生活,在农闲时,他就去画棺材来养家糊口。直到30岁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机会,由此转行,踏上了掌尺的道路。

身为掌尺,会的不仅仅是木工,也不仅仅只是带领着麾下的兄弟们做一个个工程,而是从建筑的设计到图纸绘制、选材用料、木材加工、精工细雕等一系列的工序工艺都必须烂熟于心。本以为,雕刻镌画是最为体现水平的,殊不知,最为重要的则是建筑大体的架构。

在掌尺生涯中,胥恒通先后参与新建和维修了近百项古建工程,如天水伏羲庙、临夏大拱北、敦煌上中下寺、秦安兴国寺、永登鲁土司衙门、兰州文庙、平凉崆峒山、五泉书院、兰州天启庙、麦积山、天水胡氏南宅子、白塔山“四库全书”文溯阁、仁寿山古建筑群、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

在与这些古建打交道中,有三件作品是胥恒通引以为豪的。在1986年时,年轻的胥恒通接到了修建临夏大拱北的工程,这是他呕心沥血的代表作。工程完工后,当时的期刊《甘肃画报》做了报道。由此,胥恒通声名大震,也为他带来了修复天水伏羲庙的机会。

上世纪80年代末,天水伏羲庙也遇到了修复的问题。看过相关的报道后,伏羲庙博物馆专门找来胥恒通,请他来主持这个工程。当时竞争修复的名额很激烈,最终,还是由胥恒通盘接了下来。

修复工作中,最大的难题,是伏羲庙先天殿中的一根长达7米多的抹角梁,因为相隔的年代实在久远,现在断裂了。这根抹角梁在整座先天殿中起着承压支撑的作用,要想修复,只能把大殿的屋顶揭了,可是伏羲庙是国宝,揭了屋顶换大梁,若是出意外是谁都担负不起的。大家都一筹莫展,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胥恒通灵机一动,提出了“抽梁换柱”的办法。

一般来说,大梁都是6米左右,可偏偏先天殿断了的抹角梁是7米多长,没有现成的木材,就紧急从陇南运。这招“抽梁换柱”实在是匪夷所思,让先天殿不用大费周章地揭屋顶,就成功地换置了抹角梁。

顺利修复了伏羲庙,紧接着,胥恒通又接下了修建康乐莲花山顶九角莲花殿的工程。莲花山有九座山峰,九角莲花殿的九个翘角象征着九座山峰。图纸设计已经由胥恒通的叔父徐德辉设计,可是叔父年事已高,最终修建的任务落在了胥恒通的身上。

九个翘角,说得容易修起来难。外部看似相同的九个翘角,实际修建时每一个翘角却都是不同的。

一般修建规则的六角亭,翘角度数是固定的30度、60度,八角亭的度数是45度、90度,可是九角莲花殿的九个翘角则是角角度数不同,35度、37度、38度、40度等都有。平常用的固定角尺是行不通的了,这就需要工匠在修建的时候,使用活尺。每一个翘角测量出多少度就按多少度来修建,没有了固定的度数。远远望去,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设计奇特,举世无双。

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技艺,如同奔流的黄河一样,一定会绵延不绝

一招“抽梁换柱”,一座九角莲花殿,两座古建所用的技艺,精妙高超。不仅是在当时,甚至到了现在,人们还是无法破解胥恒通的独门绝技。

现在游览伏羲庙,人们依旧会好奇地抬头观察,试图找出胥恒通“抽梁换柱”技艺背后的秘密,但对于胥恒通这样的大工匠,这一招半家传半凭借自己丰富经验摸索出来的技艺只是他作为一个掌尺必备的技能。

技术在进步,技艺就需要传承。

在胥掌尺的家中,记者还见到了一位80后的年轻传承人朱芳超掌尺。朱掌尺带来他绘制的建筑图纸。

一张张摊开,有修复的古建,也有正在施工的仿古建筑。其中,一张白塔的图纸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询问之下,这张图纸上所绘制的正是淹没于水库的那座白塔。有心的朱掌尺走访当地的老人,根据留下的记载和老辈们的口述,一笔一笔又将白塔再现。

看着图纸上一条条劲道有力的线条,朱芳超说,永靖白塔的木匠,不仅仅是建造房屋、修缮古建,雕刻造像也是一绝。

不同于其他地方只是塑造大体轮廓,传统白塔木匠的造像,72道大关节是可以活动的,最简单的造像,重要的头、颈、肩、腰、四肢也必须是活动的。甚至人物造像的皮肤纹理、血管脉络都清晰可见。

与胥恒通、朱芳超两位掌尺一同走访三塬镇,发现当地百姓的房屋大多都是木质结构,“木匠之乡”的名号也绝不是空穴来风。镇子上,正在修建一座汉藏风格结合的大光明寺。

负责的掌尺与雕刻门楣的工匠一起,雕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立体的龙凤便出现了。这些雕刻构件都是具有功能的结构部分,经巧妙处理,克服了建筑的笨重感,以艺术形象出现于建筑物上。

工具是雕刻家从事创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侣。在木雕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刀及其辅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人巧莫如家什妙”、“三分手艺七分家什”。

全系榫卯结构的木雕,造型洗练,工艺精致。到明清时期,已发展为一门专门工艺,大木作和雕刻作自成体系。永靖县木雕在外檐装修中,多用于插梁、花牵、梁枋、垫板、花墩、雀替、圈口、斗拱;内檐装修多用于佛龛、格扇、屏风、博古架、天花。

据考证,明代建筑学家蒯祥规划建造故宫时,所用工匠部分来自永靖县白塔寺川一带。尤其由他们创建的藏汉结合、回汉结合的古典建筑物,以及“无梁殿”、“天落伞”、“凤凰展翅”、“一点落地”等建筑造型,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建筑物体形式,而且有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

太阳在匠人们一下一下用雕刻刀卷起的木屑中,一点一点地落下了山头。可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技艺,却如同奔流的黄河一样,一定会绵延不绝。

新闻推荐

临夏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创建活动

临夏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创建活动本报临夏讯(记者邹海林)11月15日,临夏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创建活动现场推进会在永靖县召开。此次现场推进会对全州...

永靖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永靖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