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的境界 ——谈兰影厂 1960年拍摄的影片《黄河飞渡》

兰州日报 2014-08-03 16:57 大字

《黄河飞渡》是兰州电影制片厂成立后的第二年,即1960年与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是兰州电影制片厂建厂后拍摄的第二部故事片(第一部故事片《快马加鞭》拍摄于1959年)。

《黄河飞渡》的剧本由甘肃话剧团集体创作,由程世荣、姚远焕、汪钺等执笔,主要演员由著名演员马陋夫、吴毅、冯志鹏、史可夫等担任。

该片取材于甘肃省永靖县在黄河上架设渡槽引水灌溉的故事。

甘肃省某县紧临黄河,却年年因天旱而颗粒无收。转业军人、水利局干部魏民经过勘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要在这连鸟儿都飞不过的峭壁上挖出一条水渠再在黄河上架设一个渡槽,把黄河水引到山北。计划一提出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可是却得到了县委书记的支持。就在贴出招贤榜的当天,就被非受益区的青年农民丁俊才揭去。工程很快开工了,他们克服了众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有一天,丁俊才点燃了导火索迅速撤离,刚爬到半山腰安全绳突然磨断了,炸药马上就要爆炸,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机智的丁俊才从山腰飞身跳下,落入黄河。丁俊才安然获救,渠修好了,涓涓黄河水终于流进了干涸已久的农田。

与现在比,尽管故事还不够新,但已实属不易。首先,他们在影片中回避了一个在当时几乎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阶级斗争问题。特别是1957年反右斗争过去才两年多,阶级斗争的弦还绷得很紧,我记得当时不少影片就要因为阶级斗争问题被打成了毒草或受到了严肃的批判。其中就有电影《未完成的喜剧》、《洞箫横吹》、《夜航》等。

为了使影片顺利过关,编导们也在许多方面做了妥协,比如回避了爱情问题和人物的从落后到转变问题等。尽管如此,编导们因为对主人公魏民和丁俊才太了解了,就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他们,特别是编导们对这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灵魂世界有着独到的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加之在创作中选取了一种非常客观的角度,敢于大胆直面内心,这就使影片中的魏民和丁俊才的英雄形象,不仅生动鲜活而且有了质感。

在影片中,从始至终导演不追求新奇,不在剧本的戏剧性上下功夫,而是在生活场景,造型服装、化妆道具上下力气,力求做到真实再真实。其中特别是导演有意把跳崖一段戏发展成为一个段落,成为整个影片一个抒情高潮。这种大胆的创意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人物的深度。

社会群体心理是变化和多样的,不同的年代可能会涌现不同的社会心理,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五十多年前拍摄的电影,自然会有一种距离感和不满足感是正常的。这说明时代在进步,电影也在进步。

(本文作者为原兰州电影制片厂厂长)

新闻推荐

《兰州百里黄河揽胜图百米书画长卷底稿》“出炉”

【本报讯】11日记者获悉,由省政协委员、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杜擂升创意发起,兰州西部文化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国良执笔的《兰州百里黄河揽胜图》百米书画长卷底稿完成绘制。其内容南北横跨黄河两岸...

永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永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