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傩舞传承人陈尚德—— 他用温热的双手抚摸远古神秘文化
深秋季节,天气略显发冷,但是在西固区军傩艺术团的排练厅里,却热闹非凡:有的演员们正在排练节目,有的练习敲鼓,老远就能听到“咚锵、咚咚锵、咚锵、咚咚锵”的声音。“这里以前叫艺术团排练厅,现在被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为‘西固军傩传习所\’。”一位艺术团成员指着窗台上的一块牌子说。
“军傩舞,是西固区古文化历史培育出的一种特殊的民间舞蹈,在古代,主要用于将士出征、祭祀祖先、祈求苍天、酬神纳吉等非常神圣的场合。”西固区军傩艺术团团长陈尚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提起陈尚德,在西固区可谓是家喻户晓。不仅因为他创办的农民艺术团,以其鲜明的乡土特色近年来在甘肃农民文艺界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成为兰州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还因为他知难而进,献身家乡群众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赤子情怀让众人津津乐道,交口称赞。
陈尚德自幼酷爱文艺,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加工作后,他闲暇之余积极参与各种文艺表演和创作,他创作的节目多次在省、市文艺调演中获奖。2001年离职后,陈尚德不顾单位挽留,毅然返回西固区陈坪乡(现改为陈坪街道),自筹资金办起了小白鸽音乐幼儿园、小白鸽少儿艺术团。2002年,立志要为家乡文化发展作贡献的他,又经多方筹措,和当地农民组建了农民艺术团。
西固区陈坪乡农民艺术团成立之初什么节目都演。2003年由驻兰空军某部官兵排练的军傩舞,因为士兵的复员而中止。后来他们受此启发,拜访了很多专家和相关人士,将全团精力投入军傩舞的探索和挖掘整理之中。目前已排练包括《出征》在内的《军傩祭火舞》、《霍去病大战青石峡》、《酒歌》四部军傩舞,这些作品一经问世就以其苍劲古朴、威武雄壮的浩大声势,引起了媒体和文艺界的高度重视,在全省农村文艺调演中获得第三届“群星杯”比赛金奖。2007年9月,陈尚德和他的艺术团代表兰州参加了在永靖县举行的全国傩文化艺术节后,又应邀匆匆赶往北京,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上进行了军傩舞表演。这次表演展现了新时代西北农民文化的风采,拉开了他们走向全国的帷幕。作为农村文化发展中的一项新生事物,2003年以来,先后有多家媒体对农民艺术团表演的军傩舞从各个侧面进行了专题报道。
据陈尚德介绍,军傩舞源于原始狩猎,是原始“巫舞”的演化,主要内容是狩猎、征战、祭祀英烈、庆贺胜利等,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陈尚德说,军傩舞面具代表着一个历史人物,每一段舞蹈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故事或传说。傩面具在艺术造型上比较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生动形象。大体可分为:“正神”,面带微笑,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凶神”,头上长角,口露獠牙,眉毛倒竖,眼珠突出;“世俗人物”,比较接近现实生活,没有“神气”和“鬼气”之形。
“兰州西固历史悠久,是哺育西固军傩舞的沃土。”陈尚德摸着他的傩面说。陈尚德告诉记者,兰州的傩舞和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有直接的关系,是霍去病远征匈奴,从中原地区带来的。人们表演傩舞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军队胜利、鼓舞士气。因而,现在仍有许多人认为西固古军傩舞是“神舞”。
军傩文化是一支重要的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和传承,陈尚德决定再挖掘整理和排练一部作品——《凯旋》,表达霍家军活捉单于后,全军将士跳跃欢腾的场面。
新闻推荐
作为市区东西向城市主干道的南山路开通以来,不仅融入了建设者的辛勤汗水,更多的是让沿路而居的人们开始享受南山路带来的便利。无论交通出行还是居住环境,都跨进全新的生活时代。沿路而行,一个个已经...
永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