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贤孝河州文化的三棱镜

民族日报 2020-04-14 08:42 大字

艺人在临夏市河州贤孝传习所排练

河州贤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我国民间说唱曲艺中,贤孝是最富人情的民间音乐之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河州大地上数百年前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历史的记录者和传唱者,其唱本丰富,语言诙谐幽默,内容多半源自有关历史典籍,也有一部分唱本是由历史事件改编而来。这种最早由盲艺人用弦伴奏在街头设摊演唱、世代流传于临夏民间的传统说唱艺术因内容多为演唱妻贤子孝、忠臣良将、劝善惩恶而被称为河州贤孝。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形成于明末清初,深受临夏地区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各民族群众的喜爱。2006年,河州贤孝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河州贤孝的语言植根于“河州话”的肥沃土壤中,唱腔半说半唱,诙谐幽默,通俗生动。唱词的字数灵活多变,以七字、十字为多见,也有四字、五字或十多字的。情节的繁简变化常使停顿的句数多少不一,因此字数、句数的即兴增减是河州贤孝的一大特征。贤孝的音调为曲牌连缀形式,吟诵性唱腔“述音”是陈述故事的基本腔,如泣如诉的大小“哭音”常与书中人物的悲伤落泪同时出现;热烈明快的“夸官调”渲染着“皇榜得名、喜事临门”的喜庆场面;铿锵有力的“武音”则使听者置身于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作为伴奏乐器的三弦,滚、扫助威,滑、揉感心,惟妙惟肖地烘托着唱腔所表现的多种情感,常令人叫绝。

河州贤孝历史悠久,形式古朴,为了便于区别,艺人们把表现国家兴亡、忠臣良将的唱本叫“国书”,如《伍子胥过江》《杨家将》《包公案》等;反映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男女爱情的唱本称为“家书”,如《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白猿盗桃》《孟宋哭竹》《小丁丁》等;创编的反映近现代重大事件及新生活的唱本称为“新书”,如《尕司令打河州》《韩起功抓兵》《长工苦》等。

曾经,贤孝的说唱者主要是盲艺人。他们用大三弦(有时也用小三弦)伴奏,为增强演出效果,也有两个艺人分扮角色,采用四胡、三弦对奏表演。在他们身背三弦,走东串西,卖艺为生的漫长岁月中,河州贤孝不断发展,日趋完善,成为各族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老百姓正是从贤孝中“知书达理”“通古知今”的。

清末民初时,身怀绝技的河州盲艺人康尚德、陈德明、王有禄、李银娃等先后多次赴兰州、西宁等地,设摊演唱,收徒传艺,广泛地传播了河州贤孝。由于目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贤孝艺人逐渐减少,贤孝呈式微之势,传承困难重重,在广大城乡的展示平台逐渐消失,延续和传承受到较大影响。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河州贤孝,这项深深刻上临夏历史文化烙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推广,其知名度、传唱度和影响力愈来愈强。

作为临夏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和中国古老说唱艺术遗存,河州贤孝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它是河州文化的三棱镜,折射出的不仅是河州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更是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载体之一,从民间角度更加接地气地传唱、反映出河州历史文化的全貌,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闻推荐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

全州参保的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及门诊慢性特殊疾病费用按现行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规定报销后,个人自付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