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吧!喇嘛川(一)◇张光业
“喇嘛三川”,是曾经流行于河州大地上的一个古老称谓,历经沧桑,几经地域变迁,名称变化。但提起其中之一的喇嘛川,至今仍如雷贯耳,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记忆犹新。
早在5000年前,人类已在喇嘛川境内繁衍生息。相传,现今临夏市所在地——枹罕川在上古时期为湖泊,大禹治水至此,从下游泄湖峡处开凿疏浚,始有枹罕川,下游形成喇嘛川。喇嘛川,在河州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期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究其原因,亦颇为复杂,但重要一条就是这里地处大夏河河谷地带,同时毗邻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这里两河交汇,占尽了天时地利。在驴驮人背的年代,这两条“黄金水道”的存在,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商贾往来,物资流通;在靠天吃饭的漫长岁月里,由于这里有丰富的河水灌溉农田,庄稼基本上是旱涝保收,产量稳定。“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里,“粮”一直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在过往的历史长河中,喇嘛川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喇嘛川还被人们幸福地称之为“离过天”(相对于“靠天吃饭”的旱田而言)的地方。古老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甘甜的大夏河水滋养了两岸的喇嘛川人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气候炎热,河谷地带多为沙质化的土壤,适宜瓜果的种植、生长。勤劳的喇嘛川人民起早贪黑,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劳作,挥洒的汗水换来了甜蜜的果实。瓜儿,成了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和支柱产业,有着悠长的历史,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送来了暖人的春风。包产到户后,喇嘛川的人民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与激动,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披星戴月地继续着祖传下来的营生,行距、株距更加科学、有序了。合理的灌溉、施肥,古老的黄土地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瓜儿更大了,沉甸甸的,小孩子抱都抱不动。一个个圆形的花皮西瓜像憋足了气的篮球一样躺满了整片田野,白里泛青的白兰瓜映着阳光反射着白花花的光芒,麻蛋瓜粗糙的皮肤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秋高气爽的季节到来了,大轴架子车底垫上骆驼蓬,装上满满的一车瓜儿,凌晨2点,起床,给黄牛拌上一槽麸草。在火盆里盛火,用牡丹花的开水,刮上一个泛着茶香的盖碗,就着热乎乎的炕炕馍,吃过早道(早点)。望着一大车的瓜儿,抽两口旱烟,享受着神仙般的黎明时光。约莫一刻钟的功夫,黄牛吃光了麸草,牵上黄牛,套上架子车,向城里出发了。
进城的路上,喇嘛川的“瓜客”络绎不绝,夜色中黄牛沉重的脚步在砂石路上发出很大的声响。等上了“淌土坡”(如今的尕李家坡),健壮的黄牛嘴里、鼻孔里,冒出阵阵白气,宽阔的牛背,湿漉漉的一片。取下脖套、使绳,牵牛的人牵着牛就返回家歇息了。
沿着北塬平坦的白土路,拉车的人们顺着车子前进的惯性,驰步疾飞。功夫不大,就来到了崔家坡头,俯瞰眼皮底下的河州城,还沉睡在梦乡里,唯有偌大的大校场,闪烁着点点灯光。摸摸散发着热气的衣背,顺着急陡的下坡路,一溜烟地来到了目的地——大校场。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在牙行们的撺掇下,进行着各自“袖筒里的买卖”,整车、整车的瓜儿批发给了八坊的商人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喇嘛川的运输工具“鸟枪换大炮”——变成了手扶拖拉机、“四轮”(铁牛),运输量更大了,喇嘛川的田野忙碌得分不清白昼与黑夜,瓜农们拉运的汗水都少流了一大半。坡陡、路窄的崔家坡也拓宽了路面,运输更加顺畅了。一些有头脑的喇嘛川农民,嗅着市场的味道,拉着架子车,开始用自己的嗓音穿梭在城区的小巷中,古铜色的脸上荡漾着微笑。
“瓜儿、瓜儿——喇嘛川的瓜儿!”这句带着浓重的喇嘛川口音的吆喝声,响彻了临夏市大校场(现今的中天健广场)和老城区的街头巷尾,至今还回荡在老一辈们的记忆深处。绿皮的麻蛋瓜、“十里飘香”的醉瓜、还有“甜破嘴”的大西瓜,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临夏市,吃得城里人心花怒放。喇嘛川瓜儿的品质没得说,拿今天时髦的话语来说就是“有机食品”。时至今日,看到街头摆卖的西瓜、白兰瓜时,我时常不由得想起:童年时代,到瓜地摘一个又大又圆的花皮西瓜,在用麦秸搭成的窝棚里,用刀子旋一个碗口大小的口,躺在软绵绵的干草上,然后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掏到嘴里,鲜红的瓜瓤在舌头和牙齿的亲密亲吻下,化为甘甜的瓜汁,渗到了骨髓,甜进了心房,越吃越甜。一个人能吃上一整个大西瓜,胃不返酸,肚子也不会痛,一天都感觉不到口渴。一勺下去,从西瓜里面传来“沙沙”的声音,据有种瓜经验的人们说,这是因为西瓜完全自然成熟又新鲜时,才会发出那种声响。吐出来的黑黝黝的瓜子,洗干净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可以作为来年的种子使用。现在市场上的西瓜,永远不会有那种诱人的声音了。温室里的西瓜,咬一口是甜的,咽到肚子里,有点酸。吃上一、两块就不想吃了,万一吃多了,说不准要拉稀!
刘家峡水库成功蓄水后,干燥的河谷两岸被滔滔的碧水所覆盖,浩渺的水库带来了湿润的水汽,雨水增多了,周围的光山秃岭浸染了日益增多的绿色。环境变了,瓜儿退出了喇嘛川的历史舞台。
“瓜儿、瓜儿——喇嘛川的瓜儿!”“喇嘛川的瓜儿,不甜不要钱!”——古老的吆喝似乎就是镌刻在喇嘛川人心灵深处,永远也抹不去的历史记忆吧!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赞美篇袖筒里筒的千里眼,远山哈照成个近山;远看黄河是一条线,近看黄河是海沿;远看尕妹是藏金莲,近看尕妹是牡丹。[题解]这首花...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