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温棚里的致富梦

民族日报 2018-03-02 09:48 大字

今年春节,48岁的临夏市折桥镇苟家村村民王喜庆是在自家蔬菜大棚里种的萝卜一起过的年,即使这样,他也觉得高兴。问其原因,王喜庆解释:“我在大棚上加盖了两层塑料膜进行保暖保温,目的是种的萝卜比别人家早成熟10天左右,这样可以避开市场上卖萝卜的高峰期,能多赚些钱,所以这段时间不敢马虎,每天都要在棚里看着才能放心。”

25岁那年,王喜庆不幸患病,多年来,昂贵的医疗费使他家入不敷出,生活一直拮据。“以前打工赚来的钱多半用来住院看病了,年底只能跟亲戚朋友借钱过年,现在想起来很是心酸。”王喜庆回忆道。

王喜庆生活现状的改变要从2016年说起,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申报了产业扶贫项目,建起了蔬菜大棚。帮扶干部也多次找到王喜庆,为他出谋划策,鼓励他靠勤劳致富。

“其实,作为低保户,我觉得脸上也很不光彩。虽然我身体不好,但只要肯动脑筋、愿意吃苦,一样可以挣到钱。”王喜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2013年,村里帮我办了新农合慢病卡后,看病的费用能报销70%,为我减轻了负担。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也要勤奋努力,不能只靠政府帮扶。”

在帮扶干部和村上的帮扶支持下,王喜庆重拾生活的信心,现在他的笑容多了,底气也足了:“等把棚里的萝卜卖完后,我打算在3个蔬菜大棚里种茄子,今年再加把劲,到年底,还上***贷款,争取脱贫。”

在王喜庆的种菜计划里,学种菜技术也纳入了他的日程。他坦言,由于经验不足,去年种的菜有所亏损,“我要向技术指导员多学一些技术,积累经验,菜好才能卖个好价钱。”

“现在,我的儿子在新疆学汽车修理技术,我盼着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呢!”王喜庆的妻子徐平平说道。

扶贫先扶志,脱贫靠自己。王喜庆的致富梦,也折射出苟家村人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该村村主任陶玉田告诉记者,去年,苟家村共有16户贫困户脱贫,还剩11户未脱贫。“对未脱贫的村民,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按照‘一户一册\’帮扶计划,对症下药。针对部分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贫困户,做好政策宣传和教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增强自我脱贫的信心,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陶玉田说道。

新闻推荐

我家在临夏

“提起我的家呀,我家在临夏,青布的尕汗褟呀,白布的尕夹夹……”一首悠扬的临夏花儿,唱出了家乡人民的风俗,唱出了家乡人民的友好与热爱,唱出了家乡人民的激情与骄傲。家乡被誉为西部的旱码头、花儿的故...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