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过处留神奇 ——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提名奖获得者石小平
取木为材、制木为用,一块平淡无奇的长方形木块,在木雕大师的凿刀下,渐渐生动起来,七八层精雕细刻后,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挂屏……临夏州河州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小平,对木雕艺术创新的成功探索,使木雕产品的艺术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让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的脉动不离不弃。
近日,记者探访了被临夏各界誉为“石木匠梁画匠”的临夏市南龙镇南川石梁家村的石小平。石小平自幼受父亲工作的影响,深深地喜欢上了木雕这一行。1986年,在初中读书时,他就帮父亲制作木雕,期间得到了父亲的传授;1988年,高中毕业后,他一边在临夏大拱北、河沿头拱北、八坊民居以及万寿观、临夏红园等地学习前人的木雕遗品,一边从事木雕工作;1990年,携弟子王小龙等人前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寺院、家茂村神庙及周边地区藏族民居等地工作,在那里接触到优秀的藏式雕刻艺术。经过3年的艰苦工作和学习,他的木雕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
1995年,石小平投资5万多元,在南龙西路118号修建了占地800多平方米的木雕工作坊,解决了十多人的就业问题,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木雕工作。
工作坊成立后,石小平为广州市宛噶斯拱北、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拱北、宁夏西吉滩大寺等寺庙的部分木雕作了装饰工作。2009年,石小平被列为临夏州河州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收藏在临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中。
在工作实践中石小平继承了前人古朴、生动、豪爽的艺术风格,又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融会贯通,荟萃精华,取材广泛,构思新颖。他的作品增加了许多空灵、秀丽的姿色,图案花纹既流畅连贯、平中有奇、同中有异,又集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艺术于一体,熔汉族、回族、藏族等各民族审美情趣于一炉,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生活气息,理想和现实相融。特别是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贴裱法、嫁接法等新的技艺手法,大胆解决了镂空工艺中因材质的限制,难以表现深层次的技术难题。既节约原料,降低了成本,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木雕产品的使用范围。在雕刻较大的平面饰件时,讲究主线、副线、子线三线分明、宽窄大小适度,深浅高低错落有致,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在三维空间的掌握上,力求层次分明,透视清楚,各有交代。所用木材不分贵贱,深受各族、各界群众的喜爱。
“在木雕中,不管是一扇花窗格,还是一尊菩萨像、一幅风光画,这些华美的图案,在雕刻前,要事先打好腹稿,这样下刀时才能做到精、准、快。一般情况下雕刻时在选好的木雕坯上,用木工铅笔在上面大致勾勒出各种图案轮廓,再运用自己掌握的刀工和精湛技术,加以细心雕刻,一件木雕品就鲜活地呈现于人们眼前。”石小平对记者说道。
如今,在石小平的木雕工作坊里,众多其历年来创作的木雕成品,见证着他在从艺道路上的勤奋与创新。
新闻推荐
扶贫攻坚领头雁真心为民谋福祉 ——临夏州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脱贫行动掠影
自2016年3月份以来,临夏州以全国“万企帮万村”、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脱贫行动为契机,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精准脱贫行动。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全州各县市以扶贫攻坚...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