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做最后的铜匠 ——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提名奖获得者铜匠苟学贤

民族日报 2017-06-05 09:13 大字
 

今年40岁的苟学贤,是临夏市折桥镇后古城村人。17岁时,他便开始跟随舅舅学做铜器手艺,如今已有20余年。他制作的铜器造型美观,请他打制铜器的客户络绎不绝。“最近又接了几笔订单,活儿多得忙不过来!”苟学贤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手工铜制品的生产逐渐被机器所取代,许多手工铜匠为此另谋生路。然而,铜匠苟学贤“千锤百炼”了20余年,依旧坚守传承铜匠手艺,这其中有艰辛也有汗水,更有一份对祖传老行当的难舍情结。 

近日,当记者走进苟学贤铜器工作室时,发现这个工作室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陋的小作坊。纯手工铜制品,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再是主流消费品。然而,在他客厅的桌子和壁柜内摆放的各种精美的铜器,诸如铜壶、铜锣、铜茶盘、铜锁等器皿,让记者眼前一亮,那些消失的老物件都在这里。很多铜器爱好者,慕名来到苟学贤家中一睹铜器风采,或者买回家去细细欣赏。 

苟学贤告诉记者,无论打制什么铜器,第一步都是要把一块铜皮,放在炭火里烧软退性后锤打,使之再变硬;再放入炉中烧一遍,接着再锤。经过下料、折边、退火、定型等几十道工序最终打制成一件独一无二的器具。“我的舅爷、姥爷,还有舅舅都是做铜器的,现在这成了我的事业,也是我的生活来源”。苟学贤自豪地说。 

“制作铜器是一件很磨人的事,而且不容易上手。所谓慢工出细活,就拿铜火壶的制作来说,通常需要下料灼边、焊接成型、捶打、抛光等30多道工序,其中捶打、抛光是很特别也很关键的制作工序。”苟学贤一边制作一边介绍。 

“手工制作传到我这已经三代了,它能流传下来是有道理的。手工铜器优势是机器铜器无法取代的,做出来的每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一直坚持坚持这项事业!” 

一块毫不起眼的铜皮在苟学贤师傅的手里仿佛有了生命。苟学贤告诉记者:“敲是铜匠入门的必修课,也是作为一个优秀铜匠必须掌握的技艺,落锤重容易将铜打破,落锤轻打出物件的形状就难以保证。”

在20余年的时间里,苟学贤都是在学习敲打中度过的,而且作为一个铜匠,对绘画、刻花技艺也有着很高的要求。他在讲述中提到,自己在当学徒期间,除了每天白天要学习敲打外,夜间还要学习绘画、刻花。

苟学贤用布满了老茧的双手拿起一只做好的铜火壶告诉记者:“做铜匠不仅辛苦,也比较枯燥,年轻人都不愿学,就像制作这样一个火壶,需要一个人连续工作一个星期。”在此之前,他大量招收学徒,传授铜器技术,以培养对传统铜器制作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但成效甚微。“我目前只收了两位徒弟。”苟学贤说,尽管传承的难度较大,但他还是要努力保护传统铜器制作技艺,争取发扬光大,以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现在,我的两个儿子利用课余时间跟着我学做铜器技艺。在我手上,铜匠手艺应该不会失传了。”苟学贤自豪地说。

天道酬勤。据了解,临夏市委、市政府表示,将会全力支持苟学贤的铜器技艺传承。只要他愿意,可以为他在合适的地点提供一处工作室或展览室,让这门手工艺能够在临夏发扬光大,让大家都来了解传统铜器制作技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6年临夏市苟氏铜艺被录入临夏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他也批准成为临夏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新闻推荐

州政协专题传达学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本报讯(记者马姝娴)6月2日,州政协召开会议,专题传达学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对学习贯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州政协主席王正君主持会议并讲话。州政协副主席马维纲传达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副主席...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