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旅游叫浪山
浪山是家人亲戚、同学朋友中有意者相约,离开城镇村庄到远郊,在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地方游山玩水、野炊聚会。一次浪山既是一次踏青郊游,也是一次野炊、聚会和旅游。
1
当春风吹得黄草泛绿、柳枝抽芽时,也吹醒了人心中浪山的印象和向往。此刻,浪山的回味和愿望如一股暖暖的小溪在心中流动,闪着清亮水华,叮叮咚咚地汇入春天的美好。
浪山与休闲、放松、欢乐、美好、享受、幸福等糅合在一起,就像临夏的八宝盖碗茶,茶水中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桂圆、杏干、红枣等“八宝”,不仅有茶和水的香甜,还有很多甜美的味道。
浪山在我的心中有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天似穹庐,笼盖青山绿水,从山沟的奥深处流下来一条清亮欢腾的小河,小河两岸这里一家那里一伙,互不干扰,散落在树木掩映之下;炊烟袅袅,三个石头支起的“锅卡”上架着一银光闪闪的铝壶,壶底下冒出火苗,壶口哧哧地冒着热气;女人们忙碌着,“掌勺”慎重摆放面板、厨具等,一副大显身手的样子;自告奋勇的助手在哗啦哗啦地洗菜,从不下厨的中年男人在切割羊肉,有青年端着煮肉的大锅到小河边取水去了;地毯铺展在草坪里,绚丽多彩的地毯上放着漆画的炕桌,桌上已经摆上了锅盔、馓子、水果等等,两个或三个炕桌并成一块,老人在上,子孙们围桌而坐,说着笑着吃着喝着,老人慈祥的面孔满是微笑,深情的目光望着追逐嬉戏的儿孙们,寂静山野里荡漾着欢声笑语,幸福像花朵绽开在人们的脸上……
在我心中,浪山的印象都是美好的。一说浪山,将要去浪山的我显得急切、渴望、兴奋,浪山后的我似乎一直处在回味中,心中洋溢着享受过了的满足和幸福。人在寂寥、郁闷、浮躁之时,有一些浪山的印象便浮现在脑海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甘南桑科草原上的一次“浪山”,过去近30多年了,至今时常出现在梦中。
蓝天,白云,草原,草原上的小河,草原上的山岭、山丘,我们在小河边一处地点“安营扎寨”,开始生火,午时的阳光下,绚丽的草原升起梦幻般的炊烟。第一次到草原的新鲜感让我们抑制不住兴奋,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跑动,有的去爬山丘,有的去骑马。正在过“浪山节”的青年喇嘛们在踢足球,我们的青年人立即被接纳,和喇嘛们展开了足球比赛……夜幕降临,我们住在了草原上,举行了篝火晚会。仰望星空,学跳藏舞,唱歌、呐喊,男同事们几乎整夜没睡,第二天感觉嗓子有点哑了。
辽阔的苍穹,明亮的繁星,草原的夜晚真美。
更美的应该是草原的清晨——先是天色蒙蒙,混沌无边,接着是微亮的天空下不淡不浓的雾霭笼罩草原,似乎是突然间金色阳光洒满草原,照射得睡眼惺忪的人们眯起了眼睛。大家在蓝幽幽的小河边洗脸刷牙,在草原的清晨,以草原为背景,眼前披着霞光的每个人、每件物,都变得灿烂而生动,仿佛是想象中的天界。
2
去年夏天,几个同学朋友自驾一辆车或两辆车,随意浪了几趟临夏山区。出发前只确定一下要去的东西南北那个方向,带上几瓶矿泉水或一个西瓜就动身了,一路观光赏景、畅叙友情。我们从初次的只带水或西瓜,从铺张报纸,找块石头、土堆席地而坐,一次一次增加着所带的东西,带上了手抓羊肉、锅盔、小地毯、折叠凳,又带上了液化气炉,烧水品茶;最后带着生羊肉、生面条、蔬菜,浪山、避暑,还要享受野炊的乐趣。
夏末的一天,在一个朋友的指引下,进入临大公路边的一条山沟,从沟口开始满山满沟的树木,不见一处裸露的土地,公路上的燥热,霎时转为凉爽。沟底的水泥道伸向山沟的奥深,绿色如汹涌巨浪扑入视野,或匍匐或站立在水泥道两边,有点发黑的绿色,那是本土的原始灌木丛,深浅交融的绿色是人工种植的杨、柳、果树、玉米、蚕豆、青稞等。隐隐约约看见一条清亮的小溪在山根流淌,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走近溪边再细看,没有垃圾,溪水清澈,一阵喜悦涌上心头。农家院落稀疏地散落在路边和山坡上,从房屋面貌上看,个别家户显示出富裕,大多仍在贫困中。我静静地望着掩映在绿色中的农家院落,心想:这青山绿水是他们拥有的财富,他们是富有的!——生活的贫困确实需要改善,怕的是生活富裕了,甚至还没见富裕,青山绿水却没了——假如在走出贫困奔向富裕的半路上,让他们选择,要这青山绿水,还是要富裕,必选其一,他们会选择什么?或许他们早已做出了选择。
我们在这条山沟里找到了小溪边的一块草地,密林环抱周围,小溪映带左右,天然草坪犹如茸茸地毯。我们还没有安顿下来,突然下起了雨。据说这条沟里雨水多,常常这条沟下雨时沟外没有雨。雨是上天对这个山沟的特别青睐?在一棵茂密的杨树底下,雨淋不着我们,都念叨着一句“慢慢来”显出一副不急不躁无忧无虑的神情,说要好好体验一下这难得的雨中情景——我兴奋地大声说了一句“典型的慢生活哲学!”。
我高兴得太早。有人担忧这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盼望雨过天晴。天隧人愿,很快雨过天晴,丽日当头,草木鲜亮,天空湛蓝,空气清爽,凉风习习。感觉心情被大自然随意涂抹着,刚刚是诗意浓浓的雨景,此时又绘就成丽日朗照下的山清水秀。把清茶、手抓羊肉、清汤面片,与山水美景、人间友情一起送入腹中装进心里,美味在心中渗透。
不知不觉中太阳偏西,阳光照在了树尖上,听到啾啾鸟鸣,树下阴影处的草木、小溪一片幽静。起身离开时,感觉神清气爽,身体轻飘飘的,没喝酒却有点醉——是因为山水、友情,还是因为诗意、美好,抑或心灵经历了一次升华?发现每个同学朋友,说话少了,声音轻了,都没有忘记把收拾好的垃圾带走。
3
浪山像旅游,似野炊,又像踏青郊游。
浪了桑科草原后,我曾向同事们——报社的编辑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浪到草原上了,怎么没有人叫浪草原,大家还是叫浪山呢?“叫习惯了”有人回答。也许吧,当时没做深入探究。后来,每年浪山几次,每次都会想起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做起了探究。浪了草原还叫浪山,主要是因为甘南与临夏比邻,没超出临夏人浪山的心理距离和基本概念。
在临夏这个古称河州的地方,踏青郊游、“浪树滩”和“浪山场”由来已久,浪山出现的比较晚了,约在清末民初。“浪树滩”是河州特色的各民族的踏青郊游,至于“浪山场”,据临夏文史资料记载,明朝晚期就已盛行,至今不衰。今天的“浪山场”就是浪花儿会或“跟花儿会”。因为举办花儿会的场所大多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以花儿会驰名中外的“四月八”松鸣岩、“六月六”莲花山等等,是历史悠久的“山场”。有意思的是,与临夏接壤为邻的甘南有个“浪山节”,也叫“香巴拉节”。甘南藏族原生态的浪山节是这样的:每年农历六月中旬,正是甘南草原草茂花繁时,藏族群众几家相约,或以部落、村寨为单位,集体带上帐篷、锅灶、食品和青稞酒,在草原上搭起帐篷,穿上盛装,会餐、饮酒、歌舞,度过十几天的野外生活。
同一地区和临近地域生活的民众、民族之间在民俗上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浪山、浪山场、浪山节是近似的民俗,但各有特点,各有其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浪山应该是受“浪山场”和“浪山节”影响而发展升级了的踏青郊游。临夏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黄土农耕文化、中国特色伊斯兰文化、青藏游牧文化在这里多元共存、融汇交流,不能不看到古河州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是形成浪山这种休闲旅游方式的人文地理环境。
据说,民国年间的浪山,只属于有骡轿马车远游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浪山在临夏民众中盛行,几近成为临夏民众的生活风俗,滋润着古河州的和谐繁荣。从每年的春末夏初开始,盛夏时节形成热潮,立秋后慢慢收尾,一直持续到中秋前后,其间只要天气晴朗,在属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临夏西南部及其相连的甘南境内的山山沟沟,几乎所有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地方,你会看见临夏各阶层、各行业、各民族的群众在浪山……
浪山,它融合了多元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古老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
浪山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距离,盛满了浓浓的亲情、友情、山水情,抚平了心中的浮躁。
新闻推荐
sp;
刘正宝,男,汉族,54岁,中共党员,临夏市城市社会综合福利院院长。1986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就到福利院工作,1990年担任院长至今,他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信念,用自己无私的真爱和亲人般的关...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