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华丽转身变花农 本报记者 刘红红 乔栋明
“种一亩粮食,一年满打满算顶多收入800元,种花就不同了……”临夏县井沟乡果园山村主任豆章龙一边浇花一边告诉记者。
果园山村位于北塬最西南段,背靠果园山,全村8个社近300多户群众居住在半山腰四道低矮的山梁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收入甚微。2016年,振华牡丹公司在果园山村建立了油用紫斑牡丹标准化示范基地,这不仅成为果园山村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让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毕家庄社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牡丹、芍药将近110亩,1亩地不仅可以产600斤左右的牡丹籽,而且种植的花卉卖到了上海等地,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群众参与种植的积极性很高。”豆章龙介绍说,果园山村通过大面积种植牡丹、芍药,发展鲜切花等产业,一部分农民华丽转身,纷纷改行当了花农,增加了收入。
临夏县北塬镇松树村村民乔风燕,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到外面去打工,自从家里的7亩地流转给了振华牡丹公司后,她就到公司的种植基地去打工。“在这里打工不仅可以照顾家,还学会了牡丹嫁接、修剪等技术,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的钱,现在家里的收入比以前好多了。”乔风燕高兴地说。
近年来,振华牡丹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基地+院校+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组织成立了振华河州紫斑牡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振华油用紫斑牡丹产业发展协会和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黄泥湾千亩油用紫斑牡丹生产基地和两千亩啤特果林下种植牡丹生产基地。与省、州农科院、州种苗站合作开展紫斑牡丹繁育推广、油用紫斑牡丹品种筛选和种质创新项目,长期开展紫斑牡丹物候期基础科学研究和牡丹油、酒、茶等产品研发,带动了一部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化、标准化、规范化运作理念,帮助培训农民从过去的粮农变成现在的花农,让他们成为新型农民,让企业和农民得到最大的收益。”科技特派员吴良全说。
据了解,紫斑牡丹浑身是宝,根皮能入药,花蕊、花瓣、叶芽都可以做茶,还有很高的油用价值,如今临夏县紫斑牡丹的主要栽植区也是深度贫困地区,“牡丹经济”呼之欲出,群众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年过半百的临夏县韩集镇下阴洼村五社的姜学萍最近特别忙。她从以前做完农活就无所事事的“闲”人,变成了“痴迷”学习掌握...
临夏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