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一线好干部 奋发有为敢担当 ——记临夏州***精准脱贫一线带头人
攻坚一线好干部 奋发有为敢担当
——记临夏州***精准脱贫一线带头人
何永芳
马祎
石海强
李卓
马胜利
武晓岗
编者按:2015年,临夏州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省***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州的“一号工程”,严格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认真落实省州“1+17”***方案和“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全面完成了560个贫困村和9.57万户、42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编制了到村到户的项目清单和扶持措施,累计发放***贷款23.02亿元,筹措和整合项目资金13.7亿元,实施了一批农村道路、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安全饮水、动力电覆盖等项目,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年完成了10.5万人的减贫任务。在临夏州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省、州、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广大干部群众、各界人士,深入贫困地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对接、真情奉献,不断拓宽***领域,丰富帮扶形式,提升帮扶层次,加大帮扶力度,为临夏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挖掘典型、总结经验、推进工作,记者聚焦临夏州***精准脱贫一线带头人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何永芳——让山乡奔小康
本报通讯员 赵怀斌
“她年纪轻,又是一个读书人,在这大山深沟里当书记,能待得住吗?”3年前,何永芳被任命为永靖县杨塔乡乡长时,不少干部群众带着这样的疑惑。然而,事实最终证明,何永芳像永靖西部山区一株鲜艳的红柳,深深扎根在大山里。
杨塔乡是永靖县贫困乡,但这里有着神奇美丽的山水风光、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蕴藏着无穷的发展潜力。辖区不仅靠近刘家峡库区,还有世界级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被誉为天下奇观的炳灵石林丹霞地质公园,傩舞文化艺术也在这里保存得最完整。在担任杨塔乡乡长、乡党委书记的3年时间里,何永芳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充分依托双联单位的支持,积极争取发展项目,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全乡共有7个村58个社,1085户3949人。全乡识别出贫困村5个,贫困户378户2007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何永芳积极争取双联单位的支持修建了杨韭路,该路从海拔2300米高的杨塔村金蟾扑天岭开始,在大山中穿行15公里,延伸到刘家峡库区岸边韭菜滩。争取投资500万元,完成了炳灵石林游步道改造工程,打通了胜利村至炳灵石窟的陆路交通;新修了一条从向阳码头延伸到炳灵寺峡口的水泥路,为杨塔乡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同时,争取以工代赈、一事一议、财政专项资金655万元,完成村社道路建设15条20.7公里;投资500万元,在胜利、松树湾村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梯田建设项目;投资315万元,在徐湾村整理梯田3000亩,通农田道路12条20公里;投资49.5万元,在胜利村实施了马韭上水工程,解决了200亩8000株花椒经济林灌溉问题;投资29.2万元,为18户群众实施了人饮入户工程。实施危旧房改造和易地搬迁插花安置项目41户。
在精准帮扶方面,全乡开展多元化种植养殖的经营模式,努力不让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队。投资195万元扶持贫困户195户766人,户均补助1万元;全乡新建暖棚47座,引进良种牛73头、良种羊412只、良种猪22头;种植马铃薯591亩、黄芪177亩,栽植花椒经济林80亩。多方筹资173万元,启动了2个村级阵地建设。投资110万元,加大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整治。发放***贷款227户、445万元;投资11万元,在乡村试点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点4个,开设特色农产品专卖微店16家、淘宝店1家,交易额36万元。2015年,全乡贫困村减贫1个,贫困户脱贫146户545人。
马祎——村支书的大作为
本报通讯员 赵淑娴
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245户人家、上千名群众居住在狭长的山沟和山坡上。这里,曾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就连贫瘠的山旱地人均不足1.44亩,贫困面高达98%。
1994年,马祎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达沙村大部分群众居住的是茅草房,村里的道路坎坷不平,平日里吃的山泉水时有时无,孩子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的路……由于贫困,导致许多家庭不和睦,邻里之间不和谐,还存在着回、汉、东乡族群众之间互不来往的现象。在这样的村,集体干一件事情比登天还难,村里召开会议,群众都不愿意参加。
“村官职务不高,责任却很大。作为民族地区的村级党组织,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马祎时刻不忘提醒自己,总是不失时机地做群众工作,使群众深切地感到远亲不如近邻、各民族兄弟亲如一家比什么都重要。如今,全村各民族群众都感受到“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村里的党支部”。20多年如一日,马祎做到了问题在一线掌握、矛盾在一线化解;20年来,全村群众无一人上访,无一起刑事犯罪及治安案件发生。
情深深,意切切。马祎心里装满了达沙村的发展;装满了群众的住房、行路、吃水、上学、就医、增收等问题。在马祎的多方奔走和积极努力下,州县乡把更多目光投向达沙村,从建设项目、发展资金、帮扶力量等方面集中发力,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短短两年间,一个个扶贫项目得到了顺利实施,全村危旧房改造覆盖面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水泥路通户率达到100%,适龄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底的2000元增加到去年底的5000元……这一切,极大地提振了全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2015年,***精准脱贫成为各级党组织工作的“一号工程”。马祎认为这是一个为民办实事的好机会,他放弃双休日、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使达沙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基层党建的好榜样,达沙村群众奔小康。”2016年的元旦,达沙村农民搞联欢,村民马由素自编自唱了这首“花儿”,唱出了达沙村群众的心声……
石海强——北京来的村干部
本报通讯员 赵怀斌
初春的早晨,积石山县胡林家乡高关村村委会所在地关牙口社,村民王晓兰指着村中心的大柳树,向客人介绍说:“这棵大柳树有上百年的岁数,就像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中的大槐树,我们的第一书记石海强,就像电视里一心为民的马向阳啊。”
王晓兰说的石海强是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副调研员,从2015年7月起挂职积石山县胡林家乡高关村第一书记。18年前,积石山县被确定为国务院侨办的对口帮扶单位。18年来,国务院侨办派出的一批批帮扶干部,与积石山县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和汉、回各族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
“不寂寞、不孤单,是因为高关村整村脱贫的美好明天,深深牵动着我的心。”石海强这样总结他在高关村的工作和生活。
2016年元旦刚过,远在北京的石海强参加完单位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匆匆告别父母、妻子和孩子,离开繁华的都市,就来到了高关村投入工作,拟定整村脱贫方案。1月27日,当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副主任王晓萍一行风尘仆仆来到高关村时,石海强把一份完整的发展计划送到了他们手中,为国侨办开展帮扶工作提供了依据。“高关村的整村脱贫计划非常可行,为我们这次来和县乡村对接,接受整村脱贫帮扶任务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裘援平说。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胡林家乡高关村整村脱贫规划》顺利完成。2月3日,积石山县主要领导对规划给出很高评价:数据、方法和措施很精准,既有2016年整村脱贫的具体部署,又有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作。被积石山县2016年预脱贫的10个村作为参考借鉴。
他组织完成的《高关肉牛联合养殖合作社建设可行性报告》《高关村小黑蜂养殖可行性报告》,得到了国侨办和州县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已开始实施;利用国侨办所属暨南大学优质的篮球运动资源,为丰富积石山县群众文体活动,正在积极上报创办篮球训练基地的计划;结合高关村有音乐传承的优势,协调创办音乐学习班……
与此同时,石海强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反映高关村贫困状况,获得社会捐助价值10万元的电教室设备及冬衣、大学生军训装备等物资,获捐贫困学生助学金1.15万元,救助关牙口社大古树款保护款5万元……
石海强说:“我在这里,总是想如何把高关村与发达地区接轨,缩短差距。”
李卓——抓机遇巧种“致富花”
本报通讯员 马博文
2015年,临夏市实现整体脱贫。该市最贫困的村王坪村也如期脱贫,说起他们“摘帽”的秘诀,村里的许多人会竖起大拇指说:“小支书有大本事哩!”
王坪村是临夏市唯一的山区村,共有9个合作社1133人,人均耕地只有1.4亩,全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3%。在大学生村干部李卓的带领下,王坪村开辟了一条以牡丹种植为主的***、精准脱贫新路子。
2007年,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李卓在兰州市打拼三年后,2010年通过参加大学生村干部选拔考试成了枹罕镇王坪村任村主任助理,2013年当选村支书。
因为有3年的工作历练,李卓对王坪村的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说:“基础改变、产业培育是王坪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当选村支书后,他积极协调,用两年时间,将一条10公里长的水泥路爬山过岭通到了王坪村,又对全村的水源地进行了彻底改造,使村里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改造率都达到了100%。
“牡丹随处有,绝胜是临夏”这是人们对临夏牡丹的赞誉,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李卓的心里有了主意:美丽的临夏牡丹是一个绝佳的富民产业。
机缘巧合,2014年6月,临夏州牡丹园责任有限公司负责人来王坪村考察项目,李卓感觉到这是一个不可错失的良机,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个项目在王坪村落户。于是成立了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涉及到土地流转,许多农民一开始对这件事有些排斥,工作开展较为缓慢。为了能顺利建成合作社,李卓发动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讲脱贫致富的路子,讲发展牡丹的好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进来。3个月后,王坪村正式与临夏州牡丹园责任有限公司签订合同,成立了王坪村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种植油用紫斑牡丹120亩,解决了20多人就业,增加了土地流转户亩均840元的收入,同时100多人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或发展养殖业,或外出务工。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830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32元。
美丽的牡丹为王坪村脱贫致富带来了一条新路子。
马胜利——***好队长
本报通讯员 马龙
仅一年,全村就有165户、779人脱贫,贫困面从2014年的62%缩小到现在的6%;
仅一年,通过产业培育、劳务输转等方式,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455元提高到现在的4250元;
官坊乡槐沟村是广河县102个行政村中重点贫困村之一。是什么让这个贫困村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焕发出新的生机?该村群众说,这一切变化,除了国家、省州实施的***这一惠民政策的落实之外,离不开广河县委政研室、县双联办副主任马胜利的辛勤努力。
槐沟村地处广河县南部二阴山区。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全村315户群众中贫困户就有194户,贫困面大,扶贫任务重。“脱贫不脱贫,关键看槐沟。”该村的脱贫步伐,直接影响着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在***开展伊始,县里在选派驻村工作队队长和村第一书记时,有过8年基层工作经验,且工作作风扎实的马胜利成了最佳人选。
“既然我被派到这个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就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些事情。”还没等县委正式发文,马胜利就带领驻村工作队提前来到村里,逐户调查走访。在调查走访的20多个日日夜夜,总能看到他进村入户的身影。在一年的驻村工作中,他自己在村里一住就是240多天。这一年,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全村基础设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也明显加快。
“马书记是我们的贴心人!”这是该村***建档立卡户常说的一句话。在马胜利的带领下,该村的贫困户正在一户户脱贫。过去一年,马胜利跑项目、要资金,先后为该村争取资金1511万元,实施了行路、住房、饮水等20多个民生项目,彻底改善了全村基础设施面貌。尤其是在畜牧养殖方面,按照“能人带动、贫困户参与”的模式,成立了养殖合作社,修建联户养殖小区一处。截至目前,全村牛存栏达到610头,羊存栏达到1350只,人均畜牧收入达到700元;在农业产业方面,动员群众完成双垄沟播玉米840亩,旱作农业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农业人均收入达800元;在劳务输转方面,先后对87名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挖掘机、汽车驾驶、电焊工等技能培训,429人实现外出务工,人均劳务收入1550元。同时,他还积极协调县农行为47户贫困户发放235万元惠农贷款,互助社注资10万元,为162户群众借款78万元,在全县率先发放***专项贷款190户880万元,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资金支持。
武晓岗——情系三谷为双联
本报通讯员 赵怀斌
2015年2月10日下午3时,全省双联行动大会召开,省财政厅干部武晓岗作为“标兵奖”获奖代表受到奖励。
这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回忆起双联行动驻村的373天,曾经一次次到过的牛棚、羊舍里已经牛羊成群;曾经一次次到过的黑土地,种上了新品种双低油菜、中药材、饲用玉米、高原红树莓;昔日的泥泞道路,如今已经铺上了水泥,有了路名、路牌,装了路灯;土地流转和为民服务中心、富民文化体育广场、幼儿园建设,从一次次选址、反复完善规划和设计,一遍遍上门与村民的沟通,一次次的汇报、衔接,到三家企业投资项目落地、工程落成时的欣慰……一幕幕难忘的情景涌现在武晓岗的眼前。
2012年2月28日,省财政厅派出第一个双联工作组,武晓岗带领农发办一行5人,从省城兰州来到联系村——和政县城关镇三谷村。
那是初春大雪后的一个下午,山村的道路泥泞湿滑,双联干部互相搀扶着入户走访,看到破损的院落、裂缝的房屋,家里找不出像样家具的农户,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在20多天的入户走访中,面对着一双双期盼的眼神,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涌上心头。武晓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在连续驻村4个多月、完成第一阶段各项工作任务后,面对村民们的期盼、挽留,又做了第二批联络员,继续留在了三谷村。
在三谷村,武晓岗带头引进省内外3家企业落地,完成投资2.01亿元。建成了甘肃泰祥养殖产业园、甘肃复兴厚中藏回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园仓储、烘干、加工车间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和青海瑶池高海拔阴湿冷凉地区出口型高原红树莓引种示范园。村里形成了标准化养殖场、现代化加工厂带动农户发展规模肉羊养殖、饲用玉米种植、中药材和出口型高原红树莓种植的新型富民产业体系,并辐射带动了全县多元产业的发展。三谷村正在向‘七分地上奔小康\’、人均收入过万元的目标迈进。
这是三谷村实实在在的变化: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多元;2013年,全村实现三成以上耕地实现企业化经营、六成以上耕地机械化耕作、户户有专家培训的种植能手,300余名留守劳力就地务工挣上工资,村民仅从3家企业获得新增现金收入达到589.3万元,人均超过2200元,增幅81.5%;2014年,全村实现脱贫,人均纯收入4677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
三谷村是一片充满深情的土地,至今,人们总说起双联的事,三谷村忘不了武晓岗。
新闻推荐
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临夏州项目建设综述临夏市东区新貌。本报通讯员杨进明总投资4.96亿元的临夏壹清年产10万吨低温酸奶及冰淇淋生产线项目,是临夏绿色清真产业经济开发区打造清真产业集...
临夏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