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带来新变化——临夏县整流域扶贫攻坚进行时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临夏县整流域扶贫攻坚进行时
本报记者 马效军 吴梦寒
连日来,从北塬到南部山区,从大夏河到老鸦关河沿岸,我们穿行在临夏县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听到最多的是发展快,感受最深的是变化大。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新楼房,原来的烂泥路变成了“洋灰路”,原来门口的杂草堆变成了暖棚羊圈,原来的贫困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
这不是简单的“变”。穷则变,变则通。能打开贫困枷锁的,只有发展这把金钥匙。资源禀赋不突出、工业基础不雄厚、贫困程度最深,在通往小康的路上,临夏县前所未有地改变着、前进着。
“这里正在发生的变化是深刻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站在北塬上,临夏县委书记安华山指着远处的群山葱茏说。脚下的土地,激流涌动,大潮如歌。
“大题大做”,缺啥补啥
在临夏县,贫困是一个长久而严肃的大课题。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成因复杂。作为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口最多的一个县,这个有着39万人的贫困县贫困面达51.36%,还有18.61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是全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贫困面有多大,贫困程度有多深,距离全面小康就有多远。当全省上下都在向全面小康进军之时,临夏县也迫切地需要突出重围。
今年初,《临夏县2013年整流域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应运而生。方案以大夏河、老鸦关河、牛津河三大流域为主,整流域、大手笔、谋全局,走整流域扶贫开发路子,全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收入倍增,全面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计划投资4.65亿元,打一场扶贫攻坚战,彻底改变山区群众贫困落后的面貌。
缺啥补啥,集中力量办大事。整流域扶贫开发,就需要打破行政区划,打破固有模式,站在全局的高度高起点谋划,把各自为政的各部门拧成了一股绳。当然,最重要的是,整合资金,整合项目,把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决不走“撒胡椒面”的老路。同时,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全力撬动民间资金。今年社会各界对临夏县整流域扶贫攻坚的捐款,就达3300万元。更为可喜的是,在很多村庄,政府投的钱撬动了数倍的民间资金。
这不仅是扶贫的方法之变,更是发展的格局之变。 (转2版)
(接1版)
走进新集镇寺湾村杨家寺社新修的养殖小区,马什子正在侍弄他的牛。今年40岁的马什子,曾经在西藏、青海一带贩牛,辛苦不说,顾不上家里的活儿不说,还攒不下几个钱。而如今,他已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现在养着42头牛60只羊。
说起养殖小区,马什子可高兴了,“原来家里没地方养牛养羊,有时候实在不行就养在家里,人、牛同住,家里实在熏得住不成。”
马什子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个棚一年只交1800元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费。一个棚40头牛的收益却在十万元以上,加上60只羊,马什子今年的收入差不多能有20万元。
一举打了个翻身仗。马什子家原来的土坯房也变成了漂亮的砖瓦房。我们去的那天,一院菊花开得正浓。
走到北塬乡钱家村,一水儿的青砖白墙,映着碧蓝的天空,清爽漂亮。
76岁的徐丫丫老人,拉着我们让看村里的变化。“过去一出门两脚泥,现在铺了‘洋灰\’路,到处干干净净。村委会前面修好了,我们办事也方便了,门前的广场,还是我们晚上锻炼的好地方。”徐丫丫说。不错,村道硬化了,荒山绿化了,房子修好了,垃圾收拾干净了。和过去比真是变化太大了,徐丫丫一路都笑着。
不仅仅是这两个村。目前,临夏县已完成危旧房改造1938户,另有788户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建设任务;正在实施的集两委办公场所、文化广场、敬老院、幼儿园等六位一体的建设项目有9个,年底将全部完工;投资500万元的尹集镇老虎山、新发、大滩涧3个村大夏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的50%;一年时间,就完成道路建设370多公里;去今两年,投资1亿多元建成两个水厂,解决了6.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如今,走在临夏县的村村落落,新修的道路通往村社,新建的砖瓦房整齐有序,养殖场圈舍修建热火朝天,发展热潮扑面而来。县长马正业说,到明年底,全县将结束农民住土坯房的历史。
扶贫的“生命线”被打通,临夏县精神气儿都足了。
“大题小做”,有啥干啥
扶贫开发,开发什么?在临夏县有着明确的思路,要想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就必须把产业作为“撬动支点”,要让富民多元产业走进千家万户,要让富民多元产业铺天盖地、遍地开花。
当然,扶贫这个“大题”得“小做”。对于白手起家的农民来说,创业并不容易,当然是有啥来啥,能干啥就干啥。
近日,我们来到新集镇寺湾村布鞋加工厂。54岁的王起兰,正在娴熟地刷糨糊、粘鞋底。她已经在这里做了一年了,业务相当熟练。她说,在这里一个月下来收入差不多有两三千元,一年能挣个两万多元呢。
“我们这儿的妇女谁不会做布鞋?今年儿媳妇刚生了孙子,不然也在这儿打工呢。”王起兰说,“到鞋厂打工,家里的娃娃也照应上了,地也没荒掉。”而在过去,她的收入仅仅来自家里的6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是1万元左右。
28岁的石学英一个劲儿地点头。她到寺湾村布鞋厂打工前,曾在福建的鞋厂里打过工。在福建一个月能挣2000元,但家里的农活顾不上,老人娃娃也照顾不了,她最后咬咬牙还是回乡了。现在,石学英在布鞋厂随随便便也就把那2000元挣来了,还啥都不耽误。
小布鞋小产业,在这里打工的都是留守妇女,一双小小的布鞋,却让她们走上了富裕路。得益于县上的全力扶持,临夏县一年销售的布鞋由两年前的几万双迅速增长到60万双。
在麻尼寺沟乡寺坡村,最近马苹果家门口建起了不大的暖棚,这就是她家的“羊银行”。
马苹果今年65岁,两个女儿出嫁后,家里就她和老伴张富龙。今年政府扶持修了这个暖棚,还送了4只羊。加上原来家里的5只羊,马苹果有了9只羊。一只母羊两年能下6只羊羔,除去成本,这一暖棚羊一年怎么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马苹果盘算着,一个暖棚33平方米,能养15只羊,明年得再养几只。县上还给马苹果家门口种了3株啤特果树,嫁接后第3年就能结果。一株啤特果树能收入500多元,今后这又是一笔固定的收入。
羊不算多,树不算大,但却能让马苹果老两口生活有了保障。马苹果说,“现在人老了,农活干不动了,家里的收入全靠这几只羊、几棵树呢。”
不仅如此,草莓、无公害蔬菜、畜牧养殖,砖雕、布鞋、花卉种植……临夏县倡导的是全民创业、有啥来啥,让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与此同时,县里还大规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80%的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目前,全县参与各类创业就业人员达12万多人,年创收在10亿元以上,跨入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的行列,促农增收的富民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如此大力度地推进富民多元产业,农民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
据统计,截至9月,临夏县已发放双联惠农贷款2.7亿元,全省排名第三。再加上临夏州设立的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资金和县上的其他资金,为农民发展富民多元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不仅如此,为了让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产业致富,临夏县引进、培育、扶持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仅仅在奶牛产业上,今年就引进了瑞源、瑞安、燎原三大企业。奶牛存栏量高居全省第一的临夏县,奶牛产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事小情,自己做主
有人说,一个地区的财政支出,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扩张程度;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这一点在飞速发展的临夏县得到印证。据统计,临夏县去年财政支出增长59.54%,今年1至9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4.33%以上。
大规模拆旧建新,整流域全面推进,超常规快速发展,工作怎么推动?遇到阻力怎么办?临夏县的有效做法是:大事小情让老百姓自己做主。
这个做法在漠泥沟乡姬家村白岭沟社13户人家的危房改造中,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6岁的马阿依莎,丈夫去世得早,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娃娃。家里的土坯房早就成了危房,漏雨漏得不行,但是一个女人家无积蓄,要想修新房,谈何容易?
不久好消息传到了这个山村,临夏县的整流域扶贫开发进行到了这儿,危房改造要开始了。村里一共13户,马阿依莎的房子也被列入了改造范围。
不久,包括马阿依莎在内的13户人家都被叫在一起开了个会。需要多少钱能把这房子盖起来?政府补多少钱合适?大家开始有了争执。但是一项一项花费摆到桌面上,大家一项一项议,很快就达成一致。最终一户补助8万元。时间不长,13户人家的房子就修起来了。整个过程和和气气,事情办得漂漂亮亮。
“建立一个机制,创出一种模式,树立一个标杆,然后其他地方跟着走”,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临夏县整流域扶贫攻坚推进迅速。
走进马集镇柴墩林村村民马占林即将完工的新家,一股浓浓的复古风扑面而来:5间上房全是弓背砖木结构,青瓦水泥雕风格,白瓷贴面,黑金刚门窗,还有3间偏房、1个厕所和1个淋浴间。实际上,马占林的新家位于镇中心的马集村,离山上的柴墩林村有一公里远。当初实施这个异地搬迁扶贫项目时,县上让村民自愿报名,建筑风格、选用材料等全部由村民自己选。最终,有52户村民报了名,每户投资16.72万元,其中县上补助3万元。马占林说:“我们选的村民代表每天都在施工现场监工,现在的房子和当时看的效果图一模一样。”
“民意如水,顺势而为,花钱让老百姓不满意的事坚决不能做。和老百姓在炕头商量怎么做,啥矛盾老百姓自己都能解决得好好的”,县委书记安华山说。
这样的新农村才是老百姓自己的家。用老百姓满意的方式给老百姓办事,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新闻推荐
【社会点击】临夏确定消防专干定期排查火灾隐患本报讯(通讯员田正洪)为进一步增强乡镇政府对辖区消防工作的指导,临夏县确定各乡镇分管消防工作领导1名、消防专干1名,进一步明确乡镇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临夏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