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关注 农村“房奴”:打工挣钱盖房的日子
制图:武亚新
当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沦为“房奴”的时候,农村的“房奴”一族也在悄然壮大。与城里人不同的是,农村的“房奴”既不会贷款也无法按揭,而是将四季的劳作,都牢牢地绑定在房子上。外出打工挣钱,然后回农村盖房子,这成为许许多多的农村“房奴”一生的生活轨迹和奋斗目标,相比城市“房奴”,房子对他们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希望——
挣一点钱盖一点房子
2013年1月3日,是赵永平返校的日子,等到下午3点钟,父亲打来电话,说老板又找到了新的活计,所以这两天不回来了,还要再干个十几天才会结束。赵永平失望地背起书包返回县城的中学,偌大的家里只剩下母亲张桃梅和80岁高龄的奶奶。
张桃梅送走儿子,开始里里外外地打扫屋子。如果不是几天前的那场大雪,让村里正在盖房子的人家不得不停工,张桃梅是顾不上收拾自家房屋的,她每天都要去村里盖房子的人家帮忙。村里盖房子的人家很多,张桃梅帮完这家帮那家,自己家里的活就全部扔给80岁的婆婆,老太太弓着腰喂猪喂牛喂鸡,自己做饭洗衣服。
“因为平时村子里都没有男人,只有到年底,外出打工的人才会回来,才有劳力盖房子,所以整个村里盖房子的人家都很集中。”张桃梅说。她每天帮完东家帮西家,但是并不能拿到一分钱的酬劳,在农村,这叫“变工”,为的是等自家盖房子的时候,同样得到其他村民的免费帮助。
张桃梅的家在临夏县红台乡王堡社,房子算不上孬,但也算不上好。三间堂屋是她嫁过来不久后盖的,将近20年了,还没有能力翻修一次,但是院子四周的其他厢房,这几年全部翻新了,以前的土坯房全部盖成了砖瓦结构,墙面也都贴上了瓷砖。东厢房的屋顶还来不及打顶棚,房顶的椽子之间的洞虽然用报纸塞住了,风却没有挡住,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一股股的冷风就从鼻尖上“嗖嗖”地掠过。
“等永平他爸回来了就打顶棚。”张桃梅说。她等的不仅仅是丈夫的决策和劳力,还有他手中的钱。这是个五口之家,除了80岁的婆婆和还在读书的儿子外,其余的三口人都在为盖房子奔波:张桃梅在家里和村人“变工”,丈夫赵成柱和已经辍学的女儿赵红萍,都在外打工挣钱。
女儿赵红萍今年21岁,已经在青海循化做了半年多的餐厅服务员。赵红萍刚刚辍学的时候在临夏县城做过一段时间的服务员,每月只有800元的工资,后来听说循化的工资高,便去了青海,刚去的时候每月工资1200元,现在已经涨到1500元。两天前红萍打电话说如果过年不回家的话,工资会更高,张桃梅没同意:“过年都不回来,那我们盖房子有啥意思?”
赵成柱从几十年前起,就开始每年春节过后出门打工,夏收的时候回家割几天麦子,然后又出门“搞副业”,一直到年底才会回家过年。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挣得多一点,运气不好的时候一年还挣不回来1万元。
“挣了钱就盖房子,挣一点盖一点,要把这院子的四周都盖起来,需要好些年。”张桃梅说。当然,她也很清楚,盖好这些房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将近20万的费用,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农村人最大事情就是盖房子
张桃梅家的两间西厢房也是近两年才新盖的,平顶砖房,铝合金的门窗,墙面都贴了瓷砖。一间是仓库,用来储存一年收成的粮食,另一间是牛圈,圈着一头牛,顺便也关了几只鸡,还堆放着一些务农的工具。
“现在农村里时兴这样的,大家都这么修,如果我们不盖,以后给永平连个媳妇都说不上。”对于自家“豪华”的仓库和牛圈,张桃梅这样解释。赵永平今年18岁,在县城中学读高一,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考上大学毫无希望,但张桃梅坚持要让儿子读到高中毕业,为的是“多识几个字,不要像自己一样当睁眼瞎,以后若学个什么手艺也能机灵些。”因为这几年盖房子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收入,赵永平上学的费用是来自于一位香港爱心人士的捐助。“红萍上学的时候学费也是资助,后来不念了,就把原来给红萍的钱也加给永平了。要不是有这个好心人资助,家里也没钱供他们上学。”张桃梅说,对此她感到很欣慰。
“再有两年书念完了,就该张罗着给说媳妇了。”张桃梅操心的是能不能在两年之内把北面的房子也拾掇齐整,因为在农村,要想张罗一门亲事,“看房子”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程序,女方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会“组团”到男方家看房子,只有所有的人都对房子的状况感到满意,这门亲事才有可能成功。
“现在娶个媳妇不容易,川里的姑娘都嫁到城里去了,山里的姑娘都嫁到川里了,山里要娶个媳妇,房子盖不好不行。”张桃梅说。只有盖好了房子,才有可能娶到媳妇,家门的香火才可能得以延续,日子才会延展出新的希望和奔头。
“对农村人来说,没有比盖房子更大的事情。”至少张桃梅是这样认为的,为了完成这件重大的事情,一家人年年的劳作和所得,全都被绑定在了盖房子上。盖好的房子常年空置,因为房子的主人不得不继续外出挣钱,然后用挣来的钱盖更好的房子。但是形势在变,社会在发展,刚盖好的房子也许又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怪圈。
赵永平的二伯赵成梁家里,由于孩子们都已成家,而孙子尚幼,眼前并没有需要花费大力气的地方,因此盖房子成了唯一能做的事情。赵成梁已经给自己家里的狗窝都贴上了瓷砖,现在,他正筹划着将10年前才盖起的堂屋拆掉,然后建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房。为此,年过半百的赵成梁和儿子常年在内蒙古打工,儿媳妇在农闲的季节也去县城里做一些零工,只有赵成梁的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留守在家里。
盖房子是一生的生活和希望
相比赵成柱和赵成梁,三大湾社的李祥林算是大功告成。他抢在2012年的最后一场雪到来之前,完成了刚刚盖起来的新堂屋的打顶棚工作,以前老房子里的塑料顶棚,这一次全部换成了pvc板,还挂上了1700多元的新窗帘,堂屋和阳台的地面全部都铺上了地板砖,脚底下踩上雪,不小心就会打滑。
“地板砖我应该铺成防滑的,这真是个天大的疏忽。”李祥林站在阳台上,有些懊恼。他把整个阳台都用玻璃封闭起来了,因此在堂屋和院子中间,便多出一个透明的暖房来,挡住了风,却不影响光线,让堂屋里显得亮堂温暖。
“夏天的时候在这里种上些花,这里就变成一个花房了。”李祥林的妻子满脸喜悦地说。为了新房子,一家人已经忙活了整整一年。房子是去年冬天开始盖的,拆了以前的旧房子,一家六口没地方住,就在院子里用塑料篷布扯起帐篷,“太冷了,晚上睡觉头冻得疼着呢,就用被子包起来睡。”为盖房子,他们花光了多年的积蓄,为了给新房子添砖加瓦,李祥林60多岁的父亲也出门打工去了,在一家工地看大门。
现在,李祥林的新房成了整个三大湾社最气派的,而事实上,他以前的旧房子也并不逊色,李祥林的父亲年轻时是一位闻名十里八乡的木匠,把自家的房子盖得雕梁画栋,很是漂亮。在最近的20年里,李祥林和父亲已经将自家的房子整体翻盖了3遍。“他们家好像每年都在盖房子,人家住土房,他们盖砖房;人家住砖房,他们盖楼房;人家住楼房,他们又盖起了城里人的房子。”邻居的言语之间流露的不知是羡慕,还是嫉妒。但这种相互之间的攀比,却给每个人都带来似乎难以承受的重负。
支撑起李祥林永远比村民们气派的房子的基础,是他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全凭运气的打工所得。李祥林常年跟着一位四川老板,在西宁搞建筑。由于不是正规的建筑工地,平时工作起来没有任何的安全保障,不管是多高的楼层,都不搭施工架子,直接从窗户里翻出去,悬在半空中作业。因为风险大,李祥林每天的工资比正规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要高出将近一倍。有一次在施工过程中从3层高的楼上摔下来,差点报废了一条胳膊。
“现在干的年成长了,自己也就掌握得住安全,风险也就小了。”李祥林并没有打算换一个安全系数相对比较高的行当,相比起高风险,高回报更让他不忍割舍,因为他打算再盖一院更气派的房子。
“因为我有两个儿子。”李祥林说,尽管他的大儿子只有12岁,而小儿子才仅仅8岁。在他的眼里,盖房子就是一辈子主要的生活和希望,尽管没有尽头,但他却乐此不疲。
本报记者 赵莉
新闻推荐
为深入落实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部署安排,1月24日—25日,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组织15位画家走进临夏州临夏县榆林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采风活动...
临夏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