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养地 地生金 ——康乐县旱作农业循环发展侧记

民族日报 2017-04-08 10:09 大字
 

“地养人,人养地,地膜底下出黄金。”这是康乐县发展旱作农业,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逐步形成现代循环生态农业的真实写照。 

马正忠在康乐县农技推广站已工作14个年头,每年他有大半年时间都“泡”在15个乡镇间,年均巡回各乡(镇)办培训班20多期。 

“当年在虎关乡吴坪村的138亩地里试点推广旱作农业时,由于群众不了解覆膜技术,推广任务难度很大。我和农技员就逐家挨户落实铺膜任务,比操心自己的庄稼还认真。”回想起2007年,他和12名农技员在田间地头苦口婆心讲解旱作农业技术的情景时,马正忠一脸的欣慰。 

“当年地膜玉米亩产达800多公斤,群众尝到了甜头,马上转变了观念,到2010年时,群众都接受了旱作农业技术。”马正忠说,近年来,他先后参与了全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中药材产业扶持等项目的实施,累计推广膜侧当归高产栽培技术34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8万亩,测土配方面积90万亩,完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42万亩次,完成试验23项。 

据康乐县农业局统计,该县每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万亩,饲料作物种植面积8万多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1万亩。今年,该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推广任务是20万亩,为此县上调运农膜1310吨。县供销社及农资经营户调进化肥9600吨,群众积攒农家肥640万车,精肥92万公斤,油渣23万公斤。 

县上对旱作农业每亩补助了4公斤地膜,降低了农民种植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人养地,地养人,有机施肥投入比重增多,加上精耕细作,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马正忠介绍道。 

旱作农业规模化发展,为该县畜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在旱作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县内大量的麦草和玉米秸秆就有了新的用途:就地取材加工青贮饲料,从而降低了养殖成本。据县畜牧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136.99万头(只);草食畜饲养量53.06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14488吨,产业资源优势互补,互为助力,使农牧业融合发展。 

自2008年起,该县实施农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县农技推广站到各乡(镇)勘验测量,取样标本建档立卡,截至2016年全县完成了6000多个土样,每个土样进行17项指标备案,为全县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全县测土配方技术到户率达75%,畜禽粪便还田率达100%,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10%。随着绿色防控力度的强化,近年来该县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 

每年春耕备耕时,正值废旧农膜回收的高峰期。2012年,康乐县创办了一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现年加工能力约1300多吨,全年可回收废弃农膜毛重4000多吨。去年加工塑料颗粒1068吨,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0.9%,再利用率达100%。

新闻推荐

下雨的清明节

灰暗的天空伴随沉闷的心情,为荒芜的坟头默哀;绵绵的细雨宛如大地的泪水,为逝去的亲人送别。雨,总是与清明结伴,与哀思同行。那年的清明前,我带着幼小的儿子去老家塔山坟地为逝去的奶奶和太祖母上坟念经...

康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康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