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出一条致富路 —记康乐县胭脂镇大庄村农民电焊工
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在康乐县胭脂镇大庄村就有这样一群农民,他们通过互相传帮带,依靠掌握的电焊加工这门手艺,不但在藏区众多淘金者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甘康电焊工”也成为他们在藏区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胭脂镇大庄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培训和输转相结合,走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就业创业并举的路子,推动了全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该村共有16个社、592户,农村劳动力1412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20元,全村共输转农村劳动力743人。
走进大庄村,只见白墙青瓦,房前屋后榆柳含翠、一派生机。“这几年村里大多数人都去拉萨市从事电焊行业,村民们都挣了不少钱,你看这房子,不比城里的别墅差。”村党支部书记马玉荣指着眼前的小洋楼说。记者了解到,该村劳务输转地以西藏拉萨、四川甘孜为主,在长期的务工过程中,在焊工这一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务工致富“能人”,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年轻的劳动力在四川、西藏、青海等地开设了电焊铺,为胭脂镇打造出了“胭脂铁艺”品牌。据统计,每年该村通过致富能人带动输转的劳动力在100人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村民马海比布告诉记者,他已在拉萨从事电焊行业八年,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家电焊铺。他说,当时由于家境贫寒,四处打工。2008年,他来到了西藏拉萨,在当地一家外地人开的电焊铺中当了一名学徒,几年下来他学会了这门手艺,之后开了一家电焊铺,从此以后他家的生活可谓一年一个大变化。如今,他翻新了自家的房屋,还把妻子、孩子一同接到拉萨,一家人生活得很滋润。
跟马海比布一样,马社来也是大庄村电焊“大户”。开始从事电焊工作,后来他创办了西藏自治区物资再生利用公司报废车辆拆解厂,固定资产约150万元,吸收康乐县从业人员约90多人。
记者从康乐县劳务办了解到,从康乐县去西藏从事电焊行业的务工人员中,90%左右是家住胭脂镇、草滩乡、上湾乡和虎关乡的。1997年前后,陆续以家庭为单位入藏,以亲带亲等形式自发输转,以家庭式作坊分户经营加工为主,一般从业人员在2至4人,经营铺面一般为前店后居室,大多数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逐步转移到偏僻街道和城乡结合部;形成以拉萨市为中心,向东辐射到林芝,向西辐射到日喀则,向北辐射到林周和那曲,向南辐射到山南等地的市场格局,属大分散小聚集。康乐籍务工人员已占据西藏报废车辆拆解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转3版)
新闻推荐
八口之家,现在只剩下两位老人。(图片来自网络)据新华社电16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康乐县“8·26”特大故意杀人案调查处置情况的续报》。通报称,8月26日发生的“杨改兰特...
康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