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锻造民族魂 ——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获得者保安腰刀传承人马克龙
保安腰刀传承人马克龙,出生在积石山县保安三庄之一的大墩村小马家一户村民家中,这是一个世世代代打制保安腰刀的家族,可谓是一个刀匠世家,其祖师爷马七十三为同治年间举族东迁积石山县后的第一代保安人,是打制“什样锦”保安腰刀的第一批工匠。今年36岁的马克龙,伴随着父亲在作坊打制保安腰刀的“叮叮当当”声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对铁器、刀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0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腰刀零部件拼接、刀刃打磨和锻打技艺,从21岁开始独自锻造保安腰刀。
马克龙打制的腰刀以长柄大尺寸为主,一般刀胚在1米以上,最大的整刀尺寸为3.3米,刀胚需要借绳索悬挂在房梁。凭着独特的大尺寸腰刀制作技术,他在腰刀加工领域站稳了脚跟。他打制腰刀的功夫也因此远近闻名。“我从小就想把自己民族的保安腰刀做大做强,要让所有的人知道保安族和保安腰刀。”他自豪地说。
马克龙介绍:“现在,在市场上比较畅销的是‘什样锦\’保安腰刀,需要用2至3天才能打出一把来,这种刀样式精美,刀身钢韧耐用,是保安腰刀的象征,做装饰品和送亲友都很合适。”
保安族是临夏州特有的少数民族,保安腰刀伴随着保安族的历史变迁得以传承和发展。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的传统手工工艺品,保安腰刀以精湛的民族工艺,特有的文化内涵,独特完美的造型享誉海内外。保安腰刀的种类繁多,较为著名的有“什样锦”“鱼刀”“波日季”“雅吾其”“西瓜头”等。保安腰刀有设计式样、选料、锻打、淬火、镶嵌、砸铆、抛光等80余道工序,刀体是反复锻打的精铁淬火而成,刀口锋利。
2006年,保安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随马克龙来到他的保安腰刀锻造工厂,他说,一把好刀的锻制,要用最软的铁和最好的钢,经过上千次的反复叠压锻打之后才能达到钢与铁的完美交融。“叮——当,叮——当”大铁锤一锤一锤地打下去,通红的铁泥映照着他的脸,铁泥一点一点在他的铁锤下变形,化为薄如翅片的薄片,再用一层钢,一层铁,一层层揉合其中。他在锻打刀胚时,力度拿捏得十分得当,锤打的位置变动恰当,刀坯的正面和反面烧炼、捶打的时间相等。待冷却后一把刀的雏形已基本完成。随后就是打磨、抛光、折花、制刀柄、做刀鞘……他耐心地向记者讲述制刀的过程。马克龙告诉记者:“只有淬火的火候把握得十分到位,锻制的刀胚不软不硬,韧中带钢,质量才能过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铸造出的“保安族腰刀第一刀”,轰动了保安腰刀行业。这把刀是他和朋友两个人用了24天时间,纯手工一锤一锤打制出来的,这把刀的刀刃和刀把加起来长2.8米,再次刷新他自己创造的第一纪录。此前,马克龙锻造的一把刃长2.4米的保安腰刀,刃宽12厘米,净重13.3公斤,现收藏于积石山县博物馆。全套系列组成了“保安腰刀王”,分为大、中、小号依次排列。其中1号刀装饰花纹,用了78公斤铜线,用了1200多斤煤炭。高超的技艺,精致的工艺,使他成为年轻刀匠中的佼佼者。
2014年,马克龙参加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获得优秀传承人展示奖;2015年,获得了老爷刀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2016年,获得了克龙剑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虽然马克龙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他一直在生产一线,做着一名普普通通的工匠,一直潜心研究着如何打造一流保安腰刀。如今,他打制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克龙腰刀”,在当地有了一定名气,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而来,指明要克龙腰刀,求得一把好刀才肯高兴离去。马克龙告诉记者:“我现在试着通过网店等电子商务的方式,想把自己打制的腰刀销售到国内外。”
正因为像马克龙这样年轻工匠的继承,使得保安腰刀手工技艺代代相传,如今每年都有6-8个学徒跟着他干,他虚心传授着制刀技术,一心想着把这种代表民族的手工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刚林)近日,积石山县郭干乡大杨家村至铺川乡下庄村通乡道路石冯公路路基开挖工程全部完工,标志着这条历时8年之久的道路矛盾纠纷得到了彻底解决。据了解,位于郭干乡大杨家村石家坪社和铺...
积石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积石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