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理 大禹导河积石:揭开一段史前传说的谜团
从汉河关县遗址眺望黄河 兰州的禹王碑 黄河中巨大的乌龟石 积石山的冰川遗迹——石海 黄河岸边的大禹支锅石 积石峡的入口 峡谷中的水电站 积石峡谷中的货郎 积石山民族风味小吃油饼 积石山民族风味小吃——麦穗包子 保存下来的小积石关遗址
黄河之畔,积石峡口。三四块两三间房子大小的石头,呈三角形分布。民间传说,这就是大禹治水时用过的支锅石。
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这里说的积石,是否就是积石峡口呢?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1 黄河蹦出积石峡,花儿中的黄河
脚下是断崖,崖高三四十米,站在崖边上远眺,美景入目。虽然支撑我的是一条十余厘米宽的土埂,有些颤颤巍巍,但眼前美景却令人无法割舍。
群山莽莽,横亘远方。进入我们视野的山,起起伏伏,高高低低,漫无边际。黄河,从群山中缓缓走了出来,在我们面前拐了个不大不小的弯,似乎是某个书家,从容淡定地在大地上写出的一弯钩。
这是距积石大河家镇约四公里处的一处断崖。积石山,全名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们简称积石山县。三月底,初春时节,黄河边的桃花、梨花,肆无忌惮地开放着。春暖花开,我跟随著名考古学家何双全,前往积石峡探寻大禹治水之谜。
从兰州到积石山,路途并不遥远。走兰临高速,到临夏市,然后穿城向西,翻越50多公里的山路,就到了积石山县城。从县城到大河家镇,大约30公里。路面平坦,清一色柏油路,现代化的公路交通设施,将曾经的艰难险阻、高山沟壑都抹掉了。
人们虽对大河家并不陌生,但也仅仅知道,它是一处古老的渡口而已。却将这里所蕴涵久远的历史底蕴淡忘了。传说中大禹“导河积石”就是在距离镇子不远的积石峡口。在大河家镇康吊村,我们见到长期执着于发掘保护大禹文化的马玉光先生,他面容消瘦,肤色黝黑,个头不高,但的确是个勇于追求、执着顽强、劲头十足的人。康吊村的地形有些奇特。村子背倚高大的黄河二、三台地,公路从村中通过,一条细细窄窄的水泥沟渠,似乎从村子背后台地而来,弯弯曲曲在村内东串西串,将人家连接了起来。虽是初春,小溪已经带着些许春的气息,在小村中缓缓流淌了。在马玉光的带领下,我们从康吊村中直奔积石峡的黄河边。
出村子往西南而行,公路在台地和黄河之间顽强向前。台地在公路边戛然而止,形成几乎直上直下的断崖,上方就是眺望黄河的好地方。在山与河相交处,有一铁牌坊,上有对联:“黄河滚滚自西来,此地曾经禹凿开。”细读,这似乎算不上对联。起初,我们没有在意。后来才发现,这是明代范霖写的《题积石》中的名句。
积石峡自古就很闻名了。然而,人们对积石峡的定义却很模糊。即便有也多是依据古文献中记载,引经据典,粗略介绍一下,缺乏科学意义上的定义。
粗略说来,积石峡又叫孟达峡,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交界,而积石峡的出口却是大河家镇内。多年前,我曾经沿着积石峡内的公路,穿行完整个峡谷。至今,还记得峡谷中,水流若箭,声如雷鸣的情形。那时,峡谷的水声大极了,站在悬崖边的我们,需要大声说话,才能让对方听见。短短25公里的峡谷区,可以说是大山巍峨,峭壁耸立。黄河在峡谷铆足了劲,挣扎盘旋,猛然间就从山谷中奔涌出来。古人看到这种情形,似乎黄河水就是从这里蹦出来的。
有一句花儿唱得好:黄河蹦出了积石峡。
2 积石,一块神奇的石龟,一段补天传说
“积石”一词由来已久。《尚书·禹贡》中有“浮于积石”、“导河积石”之说。后来被司马迁引入《史记·夏本纪》中。《史记·集解》说:“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经也。”《史记·索隐》中又说:积石在金城河关县西南。积石峡谷自古是兰州黄河谷地通往青藏高原的要隘。历代封建王朝曾在峡口筑积石关屯兵驻守,明河州卫所辖的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关就是积石关,此地号称“积石锁钥”。
如今的积石峡,早已改变了它曾经挺拔峭立的自然原貌。从积石峡口到大河家镇这一段不到10公里的地方,就修建了两个大型水电站。这两个水电站,一个是青海境内的积石峡水电站,一个是甘肃的大河家水电站。在水电站拦截的作用下,曾经奔腾不息的黄河,也被驯服了。那首花儿歌手所唱“黄河蹦出了积石峡”的情景我们自然也就看不到了。黄河只能是从积石峡中慢慢走出来。
沿着公路,我们逆流而上,从积石峡水电站下方的大桥上通过水电站厂区,到黄河西岸。这里已是青海民和县境内了。然后,顺河而下,来到了下游七八公里处的大河家黄河渡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临津渡。这里黄河紧挨着陡峭的红色山崖,公路在悬崖和黄河间挤出了一线天。古老的临津渡早已被混凝土大桥所取代,只剩下两个水泥桩子,一根钢缆诉说着古渡口曾经的沧桑历史。
古人们选择渡口的位置,往往是河段中流水相对平稳的地方,但附近必须要有可依托的关隘古城,以便为古渡提供保护。从积石峡到临津渡之间,的确有个神秘古城存在。
《尚书·禹贡》中说大禹“导河积石”。那么,“积石”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没有和大禹有关的遗迹和传说呢?说起这个话题,马玉光有些兴奋,对长期致力发掘大禹文化的他来说,不仅熟知积石峡口一带的大禹故事,而且还抢救保护了大禹支锅石。
我们原路返回,来到大河家水电站出水口的河边。“你看看那个!”顺着他指的方向,黄河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这是块龟石。”马玉光说。
这块巨石,大体呈长方体,厚约一米,长两米许,宽也有一米多,石头上有些石窝,这似乎是冰川时代的痕迹。向着下游的一头,下方中上部位置,不长不短,伸出了一截,有头部,有脖子,看上去非常像一只小心翼翼,探头探脑的乌龟。乡亲们把这块石头叫做乌龟石。初步估算有三四百吨。由于石头身处黄河河道中,难以接近,无法测量,只能目测。但对这块石头的重量,有个参考。春季是枯水季节,河水下落,将乌龟石显现了出来,但依旧只能听到河水哗哗声,可见河水还是非常大的。洪水季时,巨石肯定会被河水所掩盖。此时黄河虽水势汹涌,却对巨石无可奈何。可见,这块巨石的重量了。
这块神秘的巨石和大禹导河积石,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马玉光说,这块石头是近几年才发现的。虽然和大禹导河没有关系,但似乎和女娲补天有关。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积石山县的来历。积石山县因山得名,县境内西南面是著名的小积石山。积石山分为大小积石山,大积石山人们认为是指阿尼玛卿雪山,小积石山指我们眼前的这座大山。它既是甘青两省之间的分界线,也是青藏高原过渡到黄土高原的标志性山脉,从黄河出积石峡山口边的关门村算起,小积石山西北东南延伸达50多公里,海拔最高处4218米。初春时节,我们仍旧能看到山顶的积雪。
关于小积石山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期,女娲在此地用五彩石补天,后将剩下的石头堆成一座大石山。山上的石头极其精美,随着太阳光的强弱不同而发生变化。由于是女娲堆积石头而成大山,故而人们将此山称为“积石山”。
眼前,这只停留在黄河中的巨龟,是否就是当年女娲补天时的神鳌呢?当年,女娲折神鳌四足,支撑天之四极。失去四足的神鳌,无法移动,只能在黄河中静卧数千年,等待人们的发现。不过,更让我们关注的却是女娲补天故事所透露的信息。
3 史前大洪水,女娲大禹故事的群体记忆
女娲补天自然是一段传说了。但古籍中记载女娲补天的故事,却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呢?
关于女娲补天的故事,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多种古籍有记述。以《史记》中的记载来看,大体是这样的:水神共工造反,被祝融打败了,他就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结果天出现了一个大洞,天河水就在人间肆虐。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并用神鳖的腿支撑四极。后来,女娲又平洪水,杀猛兽,大地上的生灵才得以安居。
剥去这个故事的神话色彩,它实际上是人类对远古大洪水的记忆。翻阅古籍,大凡女娲补天的记载总是会出现洪水滔天的情形。《淮南子·览冥训》:水浩洋而不息。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列子·汤问》:女娲补天后,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这个故事中的大洪水记忆和大禹导河积石之间是否有关联呢?我们不得而知。
这时,我们越发对大禹支锅石感兴趣了。站在河边,发现河对岸高高的台地上,有些类似城墙状的东西,这是哪个古城遗迹呢?这些古城和积石关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我们先去看看大禹支锅石吧!继续顺着原路,过水电站厂区,走混凝土大桥,然后回到了关门村。大禹支锅石就在关门村附近。大禹支锅石是流传在临夏境内众多的大禹传说之一。传说,大禹在积石峡中疏导黄河,干活累了,或坐在峡谷中巨石上休息,或返回这里支锅烧水做饭。因而,在这里留下了大禹支锅石的传说。
这个支锅石还曾经神秘消失。马玉光小时候,经常来到支锅石上玩耍,故而对此记忆非常深刻。后来,支锅石渐渐不为人所重视,在黄河边淤泥堆积下,在一些小支流洪水的掩盖下,以及人们施工废弃物的掩盖,大禹支锅石最后被泥土所覆盖,也就不为人所知了。到2000年前后,马玉光在省城参加文化博览会时,受外地经验的启发,回来后动员乡亲们,拉走淤泥废弃物,将支锅石挖了出来。并且修建了围墙,将支锅石保护了起来。
我们眼前的大禹支锅石,是三四块石头组成的巨石群。这些石头最大的有两间房子大小,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裸露在地面上,从现场的位置来看,似乎是在地面以下。如今为了方便人们参观,马玉光在此修建了台阶、栈道,以便人们能够下到支锅石边。到了栈道上,我们才真正感觉出了支锅石的巨大。栈道位置大约在支锅石中下部分,但它就已经很高了。大约三四米高,最大一块五六米见方。如今三块巨石之间缝隙很大了,以前三块巨石呈鼎足之势的。其实,支锅石也不仅仅是由三块石头组成的,它其实是由六七块石头组成,还有大禹背篼石,休息时坐的石头,它们组成了一个巨石群。
4 大禹治水,在陇上留下20多处传说,史前洪水源自冰川消融
其实,在积石峡口,有关大禹的传说不少。出积石关,走上大约三十里,经木场村,到索屯村。村子附近的黄河边有一块绿色的巨大石头。石头高3米,直径10多米。民间传说,这块石头就是大禹王曾经休息过的地方,时间长了大禹王在石头上压出两道深深的坐痕,边上还有大禹耒耜靠过的痕迹,人们叫禹王石。
在距离禹王石不远的地方,有一处红色的石壁,悬崖陡峭巍峨,望之令人森然。这块石壁就是传说中大禹斩蛟龙的地方。过去河中发大水,人们往往认为是恶蛟为祸。因而在各地多有各种版本的斩蛟治洪水的故事,或许最早的母本就是禹王斩蛟的故事。传说,当初大禹到了此地,率领众人下河斩蛟,蛟龙的血喷到山崖上,将崖壁染红。这处石壁人们叫大禹斩蛟崖。在斩蛟崖前的黄河中还有骆驼石,这是块中流砥柱石,秋季高出河面10多米,大有闲庭信步之感。也有人说,这是大禹测量河水深度的石头。除了这些故事外,还有祭奠大禹的禹王庙、大禹劈开的天下第一石崖等大禹王治水的遗迹。
离开禹王支锅石,我们绕了一圈,来到康吊村边的台地上。这个台地有着非常好的地理位置,基本上东面是陡崖,西面是一条干涸的小河,北面也是断崖。只有西南角上有一处可供人们通行的出入口。绕道康吊村五社的一处渡槽下,来到了台地上。这里曾经是个巨大的古城遗址,古城大体分为上下两个城。它们原先就是两个城,后来在老城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整扩建,变成了两个城。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马玉光收集了古城遗址上出土的一块石头,上有“下川城界”的字样。这个古城随着断崖边地势走向修筑。高峻的悬崖,加上高大的城墙,就构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天堑。
这里应该是汉代的河关县所在地。西晋时这里设临津县、关,隋代设立积石军,明代才改称为积石关。早在五千年前,马家窑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我们在古城遗址上,捡了一块彩陶的残片,上面还有当年修补时留下的马蹄孔。往事悠悠,可惜当年雄关早已不在了,只留下残垣断壁。而名声很大的小积石关也只剩下一处简陋的土门洞了。
大禹“导河积石”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它大概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了古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但对黄河认识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于黄河源头的认识,在唐代之前只停留在积石关。也就是说,大禹治水时人们并不知道黄河源头在何处,他们看到的黄河似乎是从这个大山里奔出来的,就认为黄河的源头或许就在这里。在此之前,一些典籍中说,黄河水有两重源头。还认为,罗布泊从地下潜伏出来,在这里形成了黄河。或许在大禹的时代,积石峡口就是大禹能找到的黄河源头所在。导河积石其实就是从黄河源头开始的。这是过去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一个细节。
大禹兴起于西羌,和甘肃大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羌崇拜白石,也和大禹有关。大禹治水的背后,则是早期先民们关于大洪水的群体记忆。在大禹部族活跃的时期,我国北方不止一次发生大洪水。古气象学、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冰河期末端的一次寒冷期后,世界范围内曾出现温暖期,结果导致冰川大量消融,洪水四处泛滥。因而世界各地很多民族中都或多或少流传着大洪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时,在甘肃境内留下非常多的遗迹,在西倾、朱圉、鸟鼠、岷山、弱水、合黎、流沙、黑水等地方都有他的传说和足迹。甘肃境内黄河沿线的城镇中多有禹王庙。在积石山能发现如此多的大禹遗迹,也就在情理之中。
其实,大禹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开山导水,而是带领人们新建排水设施,将多余的积水引走了。这就是大禹治水的疏导法。而大禹的真正功绩则是建立国家制度、划分九州,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
积石山县还有一处叫石海的地方,那里是一处冰川遗迹。已经消融的冰川,在这里留下了大量圆形石头。这个冰川的消融和大禹治水的传说,究竟是巧合,还是冥冥中自有注定?站在断崖边,只见黄河缓缓而来,千年岁月只剩下了无尽风尘。
新闻推荐
全省第七次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公示 皋兰县什川镇上泥湾村农民魏万国名列其中
【本报讯】从9月22日至9月28日,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向社会公示全省第七次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其中包括皋兰县什川镇上泥湾村农民魏万国。据了...
积石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