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考研记

烟台晚报 2016-12-16 00:00 大字
刘军深

近日,从微信和网上看到,鲁东大学多个学院应届毕业生多个宿舍实现考研“满堂红”。在为母校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不禁想起自己当年的考研,实际上也是鲁东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第一批考研吧。

1984年1月,鲁东大学的前身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烟台师范学院。当年9月烟台师范学院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来校报到。当时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外语和政史系共六个系招收本科生,每个系招生1个班,化学系84级本科班共36名同学,我是其中之一。当时我校刚从专科升为本科,师资力量基本还是专科时的班底,化学系当时好像还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大概到我们大二、大三时(1987年),系里才陆续引进两位研究生学历的老师。尽管如此,很多老师都是“文革”前山师、曲师、山大毕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特别负责任。年轻教师也干劲十足,热情很高。专业课基本上都是一老带一少,一老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主讲教师,一少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作助教。专业课学得比较扎实。

到了大三下学期(1987年春节之后),1987年的考研已结束,我们的辅导员吕老师就鼓励我们部分同学不要仅仅满足于本科毕业当中学老师,而要通过考研进一步提升自己,争取更大的舞台。他动员我们班10个左右的同学准备考研。我当时是班长,学习基础不错,吕老师鼓励我考研。报考考研志愿时,谁也拿不准。我有个表哥当时刚从某师大化学系硕士毕业,我征求他的意见,他建议我报个好点的学校,但我信心不足,求稳,最后也报了该师大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研究生。

考研期间,学校专门安排班车送我们到考场(烟台二中)。我们班大概10个人参加考研,有5人过了分数线,最后分别被3所大学和中科院某研究所(2人)录取。1988年,我校首届本科毕业生考研过线共10人,单化学系就录取5人,也从某种意义上肯定了化学系首届本科毕业生的教学质量。

我的考研录取过程还有些惊险。大概是1988年3-4月份,考研成绩陆续出来。我收到来自第一志愿———某师大研究生处的成绩单,成绩单下面多了一行字:“你的成绩已达到我校的复试分数线,请尽快联系委托代培单位。”我接到此通知非常紧张,以为如果联系不到委托代培单位,就参加不了该师大的复试,而要联系委托代培单位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连忙通过在外地上大学的高中同学帮联系调剂别的高校,看能否有调剂的可能?我个人也找了些高校和中科院的研究所联系。

结果反馈的消息非常乐观,许多高校第一志愿有缺额,欢迎我去复试。我从中选了某工大化工系,该校化工系的主任让我尽快到工大见面。当晚,我即乘火车去该工大(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第二天我同学领我见了化工系的主任。主任看了我的考研成绩单,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就说欢迎我读他的研究生。让我尽快从报考第一志愿的学校———某师大将我的考研档案取来,工大之后录取即可。当天我又乘火车赶往某师大。

第二天到该师大后,我联系到在此读研的一位同乡,说明情况,他建议我先联系一下考前我曾联系过的导师———化学系的杨老师,了解一下情况。后来想,如果不先联系杨老师,而是直接找研究生处,我的读研学校可能就是某工大了。

我直接到了杨老师家。自我介绍后,杨老师感到很不可思议,他说:“我今年收2个学生,一个应届的,一个在职的。你在考我的这几个应届学生中成绩是最好的,怎么可能让你联系委托代培单位呢?”他马上给研究生处打电话了解情况。结果得知:该师大研究生处给所有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均发了这样的成绩单,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学校为了多收些委托代培费吧。像我这种情况,不联系委托代培单位也可,研究生处让我等复试通知即可。

杨老师在电话中说:你看这个学生大老远来的,现在让他回去,过几天再让他来复试太麻烦了,能否今天就复试一下?研究生处不知怎么就答应了杨老师。我就在杨老师家里通过了复试(好像只是问了几个小问题)。最后,杨老师说,录取问题不大,你回去等录取通知书吧。结果,我稀里糊涂地忘了这次来该师大的目的———我是来取回考研档案要到那所工大去的。

后来,我到该师大读研时才得知:当时至少有3个师大本校的应届生考杨老师的研究生,也过了复试线,他们虽然未被第一志愿录取,但都调剂到不错的高校,其中一个还调剂到了西安交大。现在想来,时常感到有些遗憾:我就这么与某工大擦肩而过了。

新闻推荐

花儿常开客常来 ——和政县全力推进全季全域旅游见闻

6月7日,在和政县城关镇西关上新村,游客在鲁冰花种植基地赏花、拍照留影。本报记者史有东摄五月中旬,梨花节精彩谢幕,接着“花儿”盛会隆重收场……六月初,当群众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时,省内外游客的...

和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和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考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