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州府的离乱新生

宜宾晚报 2018-09-19 11:48 大字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张献忠军队四次派军入宜,并三次占领宜宾城,先后与南明军、清军激战,宜宾城遭受了空前浩劫。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朝叙州知府驻节宜宾城,叙州府才实际由清朝管制。顺治十八年(1661),夷人陈奎等人奉明遗臣宗室之命反清,宜宾再遭战乱。

其后,叙州府“连城带邑,屠尽杀绝,并无人种……草木俱尽,而人遇且相食矣”。宜宾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康熙六年,“叙属虽有十县两厅,荒残者十居七八,稍可充邑者,仅一二处耳。”康熙十年前后,宜宾城中仅存“八大姓”。随后的吴三桂之乱(1673年-1681年),宜宾城再临战祸,明代经200余年发展形成的城区繁荣完全转入荒凉破败。其时,宜宾城小北街都是一片茅屋;东街空无人居,成为长途大宜宾俊杰道,只留下明代七座石牌坊;南街和西门一片草茅;翠屏、真武二山皆为丛林,白骨成堆,虎豹出入;要聚集四五十人才敢出城下河担水,全城只有学院街一带较繁荣,宜宾县“户不满千”,“户赋才得先之百一”。

此时,移民填川已迫在眉睫。其实,早在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湖北、广东、江西、福建、陕西等地,已逐步有一批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自发向四川境内移民,由于当时没人管理,人少地多,一时岀现了“跑马占山”“射箭圈地”的场面。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实施《入籍四川例》,随着闽、粤、湖广及江西等省移民为主的“湖广填四川”大潮来到叙府,他们带来了技术、文化、资本,推动了宜宾的发展。

城中,两湖商人在合江门外修建会馆禹王宫;江西商人王懋泰等在东门外修建“老肖公庙”作会馆,以后江西人大量涌入宜宾城,先后修建了省、府、州、县会馆7座。宜宾城经过修复,更新了城门门楼,将丽明、定南、文昌三门分别改称丽阳、建南、文星;明叙郡谯楼经两次重修,于乾隆乙酉(1765)新建后命名为大观楼,在西檐挂上了象征宜宾历史文化地位的“西南半壁”匾额。

与此同时,清政府对朱提江和南广河进行了疏浚,还对以宜宾城为中心通向成都、重庆、云南、贵州的古代驿道展开了拓宽、整修,形成了连接外部的主要陆路交通干线。

云南的大宗土特产品桐、药材、皮货、茶叶、花椒、核桃、天麻、烤烟、麻、木材和水果源源不绝由昭通运至叙州府;四川的叶烟、丝、酒、土布、盐、棉纱、纸张、铁器等也是源源不绝运往云南、黔北。重庆、成都、江津、仁寿、内江及隆昌、璧山等地商帮迁住宜宾城。宜宾城中名酒作坊“利川永”“尹长发升”“张万和”“钟三和”“万利源长”等所产名酒“泥头酒”|、“御用”杂粮酒、提庄大曲、元曲等远销川滇黔和长江中下游地方。

通过近百年的开垦、发展,使叙州府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期,叙府水陆交通便捷繁忙,物流畅达源源不绝,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其时,城区合江门、春畅坝、洞子口、铜关樯桅林立;会馆、钱庄、堆栈、旅舍、茶哨云集;马帮往来,人声鼎沸,商贸异常活跃。时谚“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是对高速发展的叙府经济的形象描述。

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叙州府宜宾城成为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水陆通衢的最大商业都会。

新闻推荐

甘肃省多地出现持续性降雨天气 气象部门提醒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本报兰州9月1日讯(记者洪文泉杨唯伟通讯员杨晓军)立秋后,秋雨成了甘肃省多地的主角。持续降雨带来清凉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

广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广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