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第一集”逆势中寻求突围
本报记者 胡作政 叶海荣
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企业关门……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信贷收紧,产品替代,经验失灵……被称之为“西北第一集”的广河县三甲集皮毛市场,正备受煎熬。
对三甲集来说,这是一次漫长的考验;对众多皮毛商来说,这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困局,当地政府和皮毛企业逆势突围,挤上了互联网这艘“航母”。
突围中,“西北第一集”能否扛住市场洗牌,是广河县乃至临夏州面临的又一次考验。
从宏良皮革说起
在现代气息浓厚的董事长办公室里,庞大的老板桌虽然擦得十分明净,但桌上并没有摆放文件和其它物品,看不到任何办公的迹象。在这里,甘肃宏良皮革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陶建军接受了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并带记者参观了该企业的研发中心、生产车间、办公区域。虽说仍在生产,但从陶建军的介绍来看,企业处在不景气的状态。
宏良皮革的鼎盛期是2013年,当年销售皮革180万张,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含税),回款15亿元。2014年销售皮革140万张,销售额约10亿元,回款约6亿元。2015年销售皮革100万张,销售额9亿元,回款约7亿元。当前,皮革库存积压300万张,约20亿元。银行的贷款更是数额不小。陶建军说,数字最能说明问题,这几个数字足以说明公司目前面临的困境。
谈到西北第一集——广河县三甲集皮毛市场,就必须提到宏良皮革。宏良皮革虽然1995年才起步于广河县,但一直是广河皮革业的领头雁。2013年至2014年期间,广河财政收入约30%来源于宏良皮革。宏良皮革业务对接着全国约900家皮革深加工企业以及大多数广河县的皮毛供货商。可以说,宏良皮革是三甲集皮毛市场的风向标。
“宏良困境”并不完全因当前的经济低迷所致。上市夭折让宏良皮革严重受挫,赊销式销售模式遇上经济低迷,更让公司雪上加霜,运行举步维艰。陶建军地说,企业对上游养殖户都是现金订单,对下游供应企业则是赊销,传统发展模式与经济下行叠加,导致企业饱受库存积压和回款缓慢双重压力。
面对当前困境,宏良皮革公司向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书面提交了企业发展现状说明和金融政策支持的请求。对具体请求内容,宏良皮革并不愿意向媒体提供,称有关公司的介绍可以在企业网站浏览。
广河历来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商埠,享有“西部旱码头”美誉。早在汉代,这里就是丝
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唐蕃古道”穿此而过。到了明代,广河又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市场之一。广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马德智介绍,广河县常年有3万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商贸流通生意,县内民间资本相对充足,有各类集贸市场40多处,特别是皮毛市场和国内各大市场接轨,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据统计,广河县共有皮革毛纺企业33户,其中,皮革加工企业13户,毛纺企业20户,同时有交易市场两处。皮革加工大户有宏良皮业有限公司、城关福利毛革厂和建宏有限公司3家。年正常交易牛羊皮200万张,加工原皮60万张左右,交易原毛2万吨左右、洗净毛1万吨左右,加工毛条3000吨左右,加工毛绒3000吨左右,是全省较大的皮毛交易市场之一。
受经济低迷、产能过剩、银行信贷收紧和产品替代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被称之为“西北第一集”的广河县三甲集皮毛市场面临严峻困境,以皮革毛纺为主的民营企业倒闭和停产比较多。
老“牙人”谈市场
“牙人”又叫“牙商”,俗称经纪人。代理买卖双方的“牙人”将右手置于草帽下或袖口中、衣襟里,用摸指头的方法来表明价格,撮合生意。“牙人”的组织也叫“牙行”,是西北一种非常独特的交易方式。广河县三甲集皮毛市场其实是一个由“牙行”发展起来的市场。
马志林就是在三甲集皮毛市场靠做“牙人”起家的,他曾为宏良皮革等大型皮革企业组织皮源,目前是在建的广河县三甲集皮毛交易中心项目负责人。马志林说,目前三甲集皮毛市场不是萧条而是惨淡,近几年,皮毛初加工中小企业频频倒闭,以前皮毛市场火热的时候,三甲集镇的大小餐厅也很火爆,现在生意都很惨淡。
马志林告诉记者,全国皮毛市场控制在三甲集,如今全球市场疲软,起着中转作用的三甲集皮毛市场也受到了牵连,在皮毛市场中,南方市场一般不积压货物,而三甲集的皮毛商都有库存,信息不畅通,依旧在用传统的方式判断市场,导致经验失灵。再加上信息、网络等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市场反应缓慢,南方订单一星期可以完成,而在这边却需要半个月时间,生产周期的差距也是三甲集皮毛市场萧条的原因之一。
出现今天的大面积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马志林说,三甲集控制着甘肃、青海、西藏牧区皮毛的源头市场,因新疆、宁夏、河北等地皮毛市场进一步搞活,有大量的客商和皮贩子直接到这些地方采皮,而后运往河北一带销售,从而导致三甲集皮毛市场一再衰败。目前,原材料市场与终端市场有20%-30%直接对接。加上目前皮张原价高,而客商收购价出得太低,导致难以成交,还有运输费用上涨等因素增加了皮毛的成本,使这里的生意大不如前。
其次,环保设施建设跟不上、金融政策收紧,也是广河县皮毛企业濒临倒闭的另一重要原因。因为环保设施上不去,大量皮革初加工放在了宁夏、河北等地,再加上近几年金融政策进一步规范,银行信贷收紧,使广河大部分中小皮毛企业负重前行。马志林举例说,有一家企业37万张库存皮子,因市场行情不好,压货时间久导致皮子旧了,最后只好以3万元低价卖出。据悉,在三甲集,压货的个体和企业较多,造成部分皮革企业倒闭。
另外,从三甲集皮毛市场整体来看,羊毛在任何时候都有市场需求,受市场影响并不大,但皮革不同,近年来,人造皮革分割了市场半壁江山,导致皮鞋、皮包用皮量减少。马志林介绍说,原来广河县的皮革公司有37家,皮毛初加工企业70-80家,现在形成规模的只有8-9家。
从1978年开始,广河县家家户户做裘皮,如三甲集镇赵家村800户、陈家村500户人即从事这一行当,而现在做裘皮的只有十几户。今年整个裘皮市场,效益不好,大家都在清货。
逆势中的突围
面对困境,当地政府和皮毛企业并没有固守煎熬,而是逆势突围,挤上了互联网这艘“航母”。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突围,摆脱困境。”马德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进一步全面了解皮革毛纺行业经营现状,广河县开发区办公室与县商务局组成调研组,对宏良皮业有限公司、顺发公司、陇黔公司等皮革毛纺企业和广河县滨河市场、三甲集畜产品交易中心进行了走访,并与个体运营户进行了座谈。
调研分析认为,目前两个交易市场正常年交易原毛2万吨左右,牛羊皮200万张。而受经济下行影响,以皮革毛纺为主的民营企业倒闭、破产和停产的比较多,原料和产品不足,形不成规模。为了继续控制皮毛资源,广河县政府整合市场,通过招商引资,投资建设了广河县三甲集皮毛交易中心,交易市场占地324亩,拥有4万平方米地下仓储能力,是甘肃省的八个特色市场之一。建成后将成为西北最大的皮毛交易市场。
马德智说,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广河引导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转变经营思路。企业已开始订单式生产,原料、产品不积压,节省了市场交易中介费,降低了成本。
同时,广河县政府大力发展电商企业,让电商承担中转市场的角色。2015年全省电商销售额1000万以上的企业有8家,其中广河占到了2家。电商市场已经培育成熟的甘肃西裕工贸有限公司集皮毛产品精加工、销售为一体,主要生产护膝、护腰、马甲等,已注册商标4个。公司经理马仲林告诉记者,以前自己是给淘宝商供货,现在开起了商城,去年“双十一”当天收入210万元,2015年,公司网
上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实体店销售2100多万元。
目前,广河县正在三甲集筹划建设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将在9个乡镇建电商服务站,在102个村建立电商服务点。同时,建设功能齐全的物流配送中心,计划培训5000人的电商队伍。广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电商办主任马正卫称,2015年广河各电商企业在线销售额达4760万元,今年又实现了大突破、大增长。
逆势中主动布局,困境中奋力突围,“西北第一集”能否扛住经济大环境的洗牌,成为广河县乃至临夏州面临的又一次考验。
新闻推荐
本报广河讯(记者邹海林)近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郑立中带着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对民族贫困地区各族群众的深情厚谊,深入广河县开展扶贫送温暖活动。 &n...
广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