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坚守 ——访河州工匠提名人东乡族擀毡匠马社勒
一把长木弓,一张竹帘子,一身好手艺,一双粗糙的大手,支撑起了马社勒风风雨雨57年的擀毡生涯,也成就了他作为东乡族擀毡技艺国家传承人的骄傲。2006年,东乡族的擀毡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社勒是当地有名的擀毡老匠人,被定为此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近日,记者来到东乡县龙泉乡,探寻马社勒的人生足迹,了解东乡族擀毡技艺的传承历史。
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末及元朝时期,汉、色目人、蒙等多个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包,用毡作褥,其他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擀毡技艺。伴随东乡族的形成,擀毡技艺由此薪火相传。
马社勒从16岁开始随师傅学习手艺,十年时间,才勉强成为被众人认可的“毡匠”。上世纪70年代,正值壮年的马社勒独自一人携一张弹毛大弓,行走于青海、河西、宁夏以及东乡地区山乡间,靠着娴熟、精湛的擀毡技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人称“舍勒毡匠”。马舍勒却说:“通常情况下,深谙擀毡,要到自己能收徒的时候,才算真正出师。”
初见马社勒是在东乡县龙泉乡集镇的东乡族擀毡技艺传习所里面。一间不大的铺面,有上下两层,但是擀毡用的设施却非常齐全。一楼堆放着收购来的羊毛,还有洗毛打毛的机器,二楼放着一把传统的木弓。73岁的马社勒蓄着花白的长须,双眼炯炯有神,精神矍铄。说起擀毡技艺,马社勒还现场给大家表演了一下弹羊毛的技术,只见他熟练地拿起木弓,把一个橡皮拉手套在手上,真是老当益壮,风采依旧。
“这把木弓是我父亲传给我的,在我手上差不多有60年了,这可以说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了,我也要世代传下去呢。”放下手中的活计,马社勒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很喜欢擀毡这份职业,虽然现在我老了,但是我的儿子孙子都继承了我的手艺,现在都是擀毡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套完整的擀毡流程需经收集羊毛、清洁干燥、弹毛散毛以及定型、洗毡、晾晒等多道工序。其中,毡匠主要会用到弹弓、竹帘、红柳条三样工具。制作一块毡需要三个以上的擀毡匠用四个小时。
“虽然过程看似简单明了,但实际操作需口传心授,难度比想象得要大很多。现在学这门手艺的人少了,要做一块毡确实很不容易。”马舍勒说。
说起他做的毡毯,他带着记者来到他们的卧室,揭开土炕上铺的炕单,底下有两块羊毛毡,看起来有些陈旧,但摸上去感觉特别瓷实,质量很好。马社勒告诉记者:“我们的这个羊毛毡还是我父亲在的时候做的,现在有60个年头了。你看,还好好的,一点都没破,我们那个时候的老技术还是稳当,毛毡防潮还保暖,人睡在上面不易生病。”
几十年里,马舍勒擀制的毛毡数不清了,东乡县内许多农户家中炕上都铺着他擀的毛毡。马社勒颇为自豪地说:“我擀的毡很耐用,铺在炕上能用几十年。”
当地老人说,那个时候,东乡人大多居住在窑洞,睡土炕,毛毡能起到很好的防潮保暖作用,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稀罕物”。东乡毛毡以柔软舒适、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驰誉西北。除了最基本的白毡,还有绣上花纹或是经过染色的花毡等,用毡制成的毡帽、毡鞋、毡衣、毡鞍鞯也广受欢迎,曾一度成为女孩子出嫁的嫁妆。
回忆过去走街串巷做毡活的日子,马社勒面露喜色地说:“以前我在青海西宁等地做毡活,收入也好,而且还收了八个徒弟,现在那八个徒弟都有自己的店铺了,生意很好,时不时还和我讨教制作毛毡的技艺。”
谈到传统手艺的传承时,马社勒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东乡族擀毡技艺永远地流传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迎接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到来,东乡县公路管理段对管养的国道213线永靖县至东乡县段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旅游节期间的安全畅通。国道213线永靖县至东乡县段是出入永靖县的主要...
东乡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乡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