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肃东乡:减贫“走出去”

甘肃日报 2016-12-06 00:00 大字

甘肃东乡:减贫“走出去”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 钦叶昊鸣

山高沟深,天空湛蓝。一只猎鹰,从东乡族猎人的肩上振翅而起。这里是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近年来在“走出去”扶贫的大力帮助下,进入了历史上减贫最快的时期。

“撬开”封闭大门

三年多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初访布楞沟,这是个东乡语意为“悬崖边”的小山村。5月正值务工高峰,贫困户马麦志却窝在家里,养了5只羊和4只麻雀。家里来了陌生人,他说话有点结巴:“我普通话说不好,打工怕走丢了。”当时,他最担心刚过岁长子的婚事。

这几年,东乡县变化大。最近,记者再访布楞沟村时,几座现代化肉羊场拔地而起。山沟里,一条宽阔的公路削山架桥,正在加快修建,建成后将直接从村口经过。

走进村里,虽然天气已经很冷,但年轻人们打工还没有回来。一见到记者,马麦志就热情地说:“我当爷爷了!”原来,他的大儿子参加扶贫培训学会了驾驶技术,到兰州打工,不仅挣钱不愁,也成了家。

据统计,东乡族自治县及临夏州其他县市的东乡族贫困人口从年底的.万人下降到年底的8.万人。“***‘撬开\’了东乡族封闭的大门,拉近了东乡族人与大市场、大社会的联系。”甘肃省扶贫办副主任、东乡县委副书记王海明说,“走出去”人群成为脱贫主力。

——务工人群。年,东乡县万人中,外出务工的有6.8万,其中有组织输转3.6万余人。

——租农租牧人群。河西走廊是甘肃重要牛羊养殖基地,而多户东乡人在此租地养羊卖肉,成为活跃河西走廊畜牧带的生力军。

——经商人群。东乡县籍群众在全国开大中型餐饮企业余家。

——移民人群。至年,东乡县累计有组织、大规模地向甘肃沿黄、疏勒河流域移民4.9万人,成为东乡族中最早稳定脱贫的人口。

群众往哪闯扶持跟到哪

东乡县委书记马生荣说,把东乡族人锻造成能工巧匠,是当地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当地在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同时,帮助东乡族融入大市场和大社会。

布楞沟的邻村中庄曾比布楞沟还穷,现在却是远近有名的黑枸杞专业村。走进村里,却看不见一棵枸杞苗,找不到几个年轻人。原来村民都到玉门一带包地种黑枸杞去了。

七八年前,岁的村民马国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打工种植黑枸杞。年回到甘肃后,他在玉门市独山子乡租地亩种黑枸杞,村里多人先是给他当雇工,继而人均流转亩地种枸杞。“多亏县里担保贷款多万元,要不然自己干没本钱。”马国说。

像这样,东乡县***并没有局限于本村本地,而是跟着群众“走出去”帮扶。

顺着脚印扶,群众往哪闯扶持跟到哪。东乡县对租地农民优先安排5万元***贷款。对外出开小餐馆、小门店的人,都给予贷款、贴息。

抓住能人扶,让先富者带着贫困户走出去。东乡县县长张忠学说,临夏州、东乡县先后从兰州、酒泉等地请来一批多年前走出去先富起来的东乡籍老板,带着邻居、亲戚众筹建厂,发家致富。

紧随市场扶,帮助群众厚植走出去优势。东乡手抓羊肉、东乡土豆片等清真餐饮在西北非常有名。这几年,临夏州、东乡县每年都要组织近万人次的劳务技能培训,主要是培训清真餐饮和创业技能。

多民族互嵌共富共幸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东乡族“走出去”扶贫仍显后劲不足。近年来,东乡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以%左右速度快速增长,但年人均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针对发展短板,东乡县基层干部认为,首先应加大少数民族扶贫劳务输转。选择相应东南沿海省市与特困少数民族结对子,共同探索输出地与输入地扶贫劳务输转对接机制。

其次,探索创新“国企+民族”对口帮扶新模式。年以来,中石化为帮扶东乡县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还帮助完善相关经验,健全相关制度,扶持教育,教会技术。

再次,让自发移民、新市民群体真正定居。尽早让稳定搬出一定年限的人早日落户,就近享受入学、医保等惠民政策。(据年月日《瞭望》新闻周刊)

新闻推荐

东乡企业界人士为特困户建房出资10万元

本报东乡讯今年以来,东乡县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行动,广泛动员各级各类商会和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到扶贫攻坚中,发挥企业助推***的积极作用。近日,该县马进虎、马长明两位企业界人士...

东乡族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乡,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