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基层 看变化】小流域治理新模式给毛沟带来生机

甘肃日报 2013-11-20 20:16 大字

【走基层 看变化】小流域治理新模式给毛沟带来生机

本报记者 邹海林

初冬的一个雨天,记者来到东乡族自治县毛沟流域采访,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

毛沟,东乡语为不毛之地的山沟。“山高和尚头,沟深无水流。”“鸟不落足草不长。”两句地道的东乡族谚语,道出毛沟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酷。

去年7月以来,伴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启动实施,昔日水土流失“重灾区”毛沟流域如润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

“种了一辈子庄稼,头一遭种出‘双千田\’!”走进毛沟村4社农民马洒力海家,廊檐下、庭院里,到处堆满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丰收的喜悦写在一家人的脸上。

64岁的马洒力海老人告诉记者,他家原有的耕地全是山旱地,几乎都“挂”在山坡上,跑土、跑水、跑肥,往年粮食亩产不过300斤,干旱年景甚至更少。

“今年,时来运转了。”马洒力海欣喜地说,受益于流域“坡改梯”项目,他家的坡耕地变成了水平梯田,保土、保水、保肥,还得到免费地膜、化肥,示范种植全膜玉米,粮食亩产过千斤,亩均收入过千元。

马麦燕家的地头连着马洒力海家的地边,地埂种植了抗旱保水的柠条,地里栽植了啤特果、山杏、花椒经济林树种,俨然是一座小果园。通往两家耕地的羊肠小道被改造成了机耕路,路旁还修建了水土治理护坡。

2社农民马艾布家,院落不大,但干净整洁。院子中央,是自来水井台,井台旁还有个太阳灶。“以前干旱缺水,一瓢水先洗菜,再洗脸,最后存起来给羊喝,现在隔着几十里远的路,引来了临夏市九眼泉水,用水难题都解决了。”

由于人畜饮水有了保障,马艾布一口气修了3间暖棚,养了50多只羊,举家从事商品羊短期育肥。“今年育肥出栏两茬,纯收入近万元。”马艾布说。

“趟”着马艾布的路子,全村271户人家修建暖棚,联户养羊。村里还成立了养羊协会,办起了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毛沟人传统的养羊业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

短短一年间,通过整体推进基本农田建设、防洪治理、造林绿化、人饮管网入户等综合治理项目,毛沟流域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解决温饱、从极度缺水到自来水全覆盖、从生态修复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三大跨越”,项目区基础条件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00亩,受益毛沟及赵家、东塬3个村群众1000多户5000多人。”东乡县农发办主任高福祥介绍说,毛沟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近日通过省级验收,被誉为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

新闻推荐

甘肃省党政机关会议定点管理有关事项公告

甘肃省党政机关会议定点管理有关事项公告根据财政部《党政机关会议定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甘肃省财政厅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党政机关会议定点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在确定的会议定点...

东乡族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乡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