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唯一用地名命名的民族
羊会
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东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中国的发祥地。1950年,成立了县级东乡自治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东乡族自治县。在漫长的岁月中,东乡族人民开发了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这是怎样一个民族?
长期生活在号称“苦瘠甲陇中”一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边上,在不同民族包围中固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语言。公元13世纪,古老的撒尔塔人穿越刀光剑影,从战争的硝烟中长途跋涉,来到了这块黄土峻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当地的回、汉、藏等民族不断融合交往,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民族共同体——东乡族。
概况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中国东乡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东临洮河与定西临洮毗邻,南与广河、和政两县接壤,西以大夏河与临夏市、临夏县为界,北隔刘家峡水库与永靖县相望。最高海拔2664米,最低海拔1735米,县城呈方圆型,全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辖19个乡、5个镇,总人口27.12万人,其中东乡族占84.14%。
据东乡县文化局局长马忠华介绍,东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境内有丰富的马家窑、齐家、辛店等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存。经对王家古文化遗址考证,15000年前东乡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林家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等珍品是迄今为止甘肃境内最早的发现,出土有炭化了的粟、麻等种子,印证了早在5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出土的一件铜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铸铜器物;县内古生物化石存量丰富,出露过剑齿虎、铲齿象、三趾马等古生物化石,出露点整体形状保存完整,其中出土的猴头骨化石是国内唯一现存的甘肃副长吻猴头骨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东乡民俗独特,别具一格。东乡族自称“撒尔塔”,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是以中亚撒马尔罕地区的色目人为主体,融合回、汉、蒙、藏等民族,东乡族是十三世纪中叶,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东乡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在历史的长河中,东乡人民创造了丰富的说唱体民间叙事长诗、花儿、宴席曲、民族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服饰、饮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东乡人民热爱生活,酷爱运动,拔棍、赛马、下方、打“地咕杜”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别具特色,生动有趣。在东乡荒旱的群山中,或中国式的雕梁画栋、或阿拉伯式的塔楼穹顶,风格迥异的清真寺和拱北随处可见,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东乡物产丰富,独具特色。境内有丰富的水利资源,黄河、洮河、大夏河环县奔流,老虎嘴电厂是大夏河畔的“东乡明珠”;名优特农产品特色鲜明,东乡“手抓羊肉”享誉大西北,东乡洋芋远销全国各地,早酥梨、唐汪大接杏、葵花子、河滩花椒等品质优良、风味独特。
东乡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有陇上杏花第一村——唐汪川,有刘家峡库区旖旎的风光,有胜绝的黄河石林丹霞奇观,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遗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习俗
据东乡县文化局局长马忠华介绍,在东乡族人家做客,一进门,客人就会立即被请到炕上落座,但主人并不和客人一起饮茶用餐,而是恭敬地站在一旁端饭倒茶,竭诚伺候,再三劝客人进餐。东乡人喜食手抓羊肉,饮盖碗茶、炸油香。与众不同的是,东乡族人吃鸡亦十分讲究,把鸡分成十四块,鸡尾是最贵重的,只能由最年长、最尊贵的主客享用。在鸡肉、羊肉上桌后,伺者必须为客人分餐。
据当地人介绍,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在日本及西方一些国家的著述中称为“撒尔塔语”。大多数东乡人兼通汉语,汉字是东乡族通用文字,东乡族的本民族文字是拼音文字“消经”。
在东乡撒尔塔人的婚俗里,做媒是件非常光荣的义务,促成三对以上的美满婚姻,媒人后世就会得到好报应。在送了“四色礼”订婚后,其他的人就不能再求亲了。送大礼时,岳父给女婿披红挂花,宣布两家正式结为亲家。
东乡族中普遍流行着新郎和伴郎“跑马”和“赛喜马”的习俗。新郎和伴郎刚跑出百十米,村里的人们便举起土块、条棒追赶,以示想要娶走姑娘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而这时,机智的新郎随手撒出钱来,溜之大吉。但很快又被拦住了去路,原来这是亲朋好友们的拦路招待,给新郎搭礼挂红。到村口,新郎和伴郎更要“跑马”,以显示英武过人。伴随着喜庆的“哈利”欢呼声,新娘下马进入新房。
东乡族人家里朴实干净,门后挂一洗澡吊罐,地下修一水道。东乡人不用脸盆,认为洗过的脏水不能重复使用。他们洗脸时两手只往下擦洗,而不上下反复,出远门、做礼拜、参加葬礼、过民族节日、宰牲之前都要洗“大净”和“小净”。
聪明智慧的东乡族还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如英雄史诗《米拉尕黑》等古老的叙事长诗,缠缠绵绵;《赤孜拉妩》等传说故事悲壮激烈,诙谐幽默的笑话妙趣横生;还有童话、寓言和传统歌谣以及高亢嘹亮的花儿曲。
礼仪
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日本及西方一些国家的著作中称为“撒尔塔语”。大多数东乡人兼通汉语,汉字是东乡族通用文字。东乡族的本民族文字是拼音文字“消经”,即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东乡族。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那些大胡须、高鼻梁、深眼窝、蓝眼睛的东乡人被称为“诺晃”。女子则多杏眼、桃腮,脸部线条明显。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其衣着、饮食、婚姻、生活习俗等都与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乡族服饰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民国以前,东乡族男子多宽大长袍,束宽腰带,佩小腰刀、鼻烟壶等。如今,男子戴平顶白色单帽或黑色夹帽。春秋季节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色或蓝色裤,老年人则以黑灰、白色为上,冬季穿羊皮袄御寒。妇女戴绿、黑、白盖头为最典型的服饰特征。喜戴耳环,以小巧为上,衣裤均喜花色,上衣大襟镶黑边或绣花,老年人喜戴白绸盖头,穿黑色衣裤。
生活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
明人吴桢在《河州志》中说,当地人“勤于务农”。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洋芋、玉米和其他夏秋杂粮。东乡洋芋以产量高、个大、淀粉含量高而闻名。由于土地贫瘠,生产力十分低下,地主经济不甚发达,地主、富农只占总人口的2.3%,占有土地9%;中农占总人口的42.5%,占有土地69.4%;贫雇农占总人口的42.5%,占有土地20%。地主阶级占地虽不多,但他们凭借政治特权以及高利贷等手段,对农民的剥削依然严酷。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东乡族人民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农民还从事小商贩、运输、擀毡、织褐子等,以补家用。
东乡族聚居的东乡地区,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的黄土丘陵地带,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庄稼十种九不收,粮食亩产不到百斤,加上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解放前当地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东乡族在改变本地区贫穷落后面貌中,作出了巨大努力。兴修水利事业,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许多山坡被改造为层层梯田和优良牧场。农业生态得到了改善,粮食作物亩产达到了150公斤以上。特别是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东乡族地区出现了农、林、牧、副业多种经营局面,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新闻推荐
中秋的月最美最圆抬头望月带着喜悦带着挂念迈进八月十五家乡的屋檐举一杯团圆酒多少心语盈盈多少泪眼朦胧望月色千里听秋虫合鸣最美中秋故乡月...
东乡族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乡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