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作社当家人到“谷姐”特色产业品牌运营商 汪凤华,红得有点“发紫”了

农村大众报 2021-03-08 14:59 大字

汪凤华(右前)和合作社社员查看紫小麦生长情况。3月4日,暖阳洒向初春的赵洼,青绿的麦苗在微凉的空气中氤氲生香。53岁的“谷姐”汪凤华和几位合作社的社员一起,蹲在麦田里查看苗情。“我这里种的不是普通小麦,是紫小麦。”汪凤华说,紫小麦富含花青素,市场收购价比普通小麦每斤高三四毛钱。

汪凤华是阳谷县十五里园镇赵洼村人,也是阳谷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是记者见过的众多合作社当家人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放弃养鸡改种紫小麦

2002年至2010年,汪凤华是村里的养鸡专业户,随着行情不断变动,她感觉养鸡风险太大,决定转型。“这时,镇上鼓励我开办合作社,告诉我说这是一个大趋势。既然要办合作社,我起码得明白什么才叫合作社。我学历不高,就边在镇上做种子代销边学习。”也是在这一年,汪凤华被镇上选派到聊城高级财政职业学校学习,这让她的视野更加开阔起来。

“搞农业必须有特色。”汪凤华说。2012年6月,阳谷风华合作社成立,2013年,她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紫小麦。“紫小麦富含花青素,有抗氧化、抗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感觉种植、加工紫小麦应该是一条致富之路。”她说。

为了推广这一特色种植,汪凤华带头种植紫小麦,丰收后采用石磨加工的老技法,投放市场的紫小麦面粉、面条等虽价格翻倍却颇受欢迎。有了示范效应,很多村民开始改种紫小麦,汪凤华趁热打铁,在紫小麦种植基地上建立起农产品追溯体系,注册了“谷姐”商标,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谷姐”农产品成为当地广受欢迎的特色产业品牌。

目前风华合作社共有社员361户,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500余亩,带动杨庙村、李寺村、赵洼村等周边580余户农民。2020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社员分红60余万元。

女人干点事更加不易

万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作为一名女性,要干点事更是难上加难。2013年,汪凤华从省农科院引进紫小麦,当时她觉得都种了20多年的地了,种紫小麦完全没有问题。结果第一年,由于年景不好,种植技术又不过关,紫小麦只打了500多斤,汪凤华几乎崩溃。

作为合作社的当家人,汪凤华更是体会到了干事的不容易。“男的出去办个事,请人喝个酒、递根烟,再平常不过,换成女的,就有很多不便。”汪凤华说,为了减少对方的顾虑,每次出门,她都拉上自己的丈夫,“这样,大家都轻松,村里的风言风语也少了。”汪凤华说。

为把丈夫留在合作社,汪凤华没少做工作。“合作社起名的时候想叫‘凤华’,就为减少他的压力,改叫了‘风华’。”汪凤华笑着说。

有人说,汪凤华是个女汉子,农田里男人干的事,她也能干。可又有谁知道,女汉子终究是个女人,她也有泪崩的时候。2018年秋,聊城市在济南举办“聊胜一筹”产品展销会,阳谷参展的只有风华合作社的紫小麦产品。当时正赶上秋收,丈夫要在家带着社员收庄稼,不能陪她去济南,便劝她放弃参展,但汪凤华觉得机会难得。

“第一次晚上开车,路又不熟,赶到济南的时候已是晚上八九点了,还要缷货、布展。同样是女人,哪个像我一样,当时真的觉得特别委屈,边干活边哭。”时隔多年,再次说起这些经历,汪凤华用手擦去了眼角的泪水。

有人说,种粮食利润薄得像纸,压力大得像山,为什么不转行?汪凤华不这么想。“小时候最常吃的是煮地瓜干,只有生病了、过年了,才能吃上顿面条。现在的孩子都没挨过饿,不知道粮食的珍贵。”汪凤华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小家是这样,国家更是如此。在今年的聊城市“两会”上,她的建议是培养乡土人才,实现农民增收与粮食增产同步。

新闻推荐

就地过年庆元宵 他乡年味一样浓

元宵佳节已至,济阳街道南门社区邀请辖区内“就地过年”的外来居民与本地居民一起猜灯谜、做灯笼,热热闹闹过元宵。6年前,31...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